由於前輩的話以獨善的成分居多,所以你不可囫圇吞棗,應該自行過濾後再加以消化。隻是,基本上聆聽他人說話是一種好習慣,仔細傾聽並且讓對方感到心情愉快才是重點所在。
4、把優越感讓給別人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
這句話真是沒錯。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造成羨慕和嫉妒。低調者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從來不自己獨享榮耀,也不與朋友一平分榮耀,他們做的隻是把優越感讓給別人。
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朋友,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以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有是因為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從而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失掉了在朋友中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裏,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們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總會引得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都在不自覺地強烈維護著自己的形象和尊嚴,如果他的談話對手過分地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那麼無形之中是對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種挑戰與輕視,排斥心理乃至敵意也就不自覺地產生了。
江小姐是內蒙古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職員。由於她近幾年工作十分勤奮,十分賣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於是人事局領導經過幾番討論研究,派她到市的某一區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剛到人事局的幾個月當中,她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勁吹噓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績,如何拚搏取得,如何受到上司的表揚等等。但朋友們聽了之後都非常不高興,都避之唯恐不及。這使得她百思不得其解。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根本沒一個再理她,雖然她仍是個主任,甚至連上麵的幾位局長都不願理她。她覺得自己活得很空虛,很是孤獨,每天坐在辦公室裏唉聲歎氣。這一切讓一把手看在眼裏,一語點破了她的處世原則,她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症結到底在哪裏。
從此她開始很少談自己而多聽朋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把他們的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後來,每當她有時間與朋友閑聊的時候,她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隻是在對方問他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
有一句德國的諺語,大意是這樣的:“最純粹的快樂,是我們從別人的麻煩中所得到的快樂。”是的,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從別人的麻煩中得到的快樂,極可能比從自己的勝利中得到的快樂大得多。也許,這正是人性本身的劣根性,然而卻是難以克服的劣根性。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我們必須學會謙虛,這樣的話,我們才能永遠受到歡迎。
有一位已工作十餘年的老幹部,他向來十分低調,隻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最初的職員到現在車間主任,每次他受到領導的表彰和嘉獎時,他都會對領導說:“這不是我一個人榮耀,這是整個集體的榮耀,是整個集體的功勞,我沒會麼可以炫耀的,要嘉獎就嘉獎在坐的所有人吧,是他們創造了我們廠的奇跡!”他一直都把榮耀、把優越感獻給了別人,因此他一直深受工人們的愛戴和擁護。
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謙虛,別人才不會因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你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戴爾·卡耐基曾有過一番相當精彩的論述:“你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呢?你知道是什麼東西使你沒有變成白癡的嗎?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隻不過是你甲狀腺中的碘罷了,價值才五分錢。如果醫生割開你頸部的甲狀腺,取出一點點的碘,你就變成一個白癡了。五分錢就可以在街角藥房中買到的一點點的碘,是使你沒有住在病人院的東西。價值五分錢的東西,有什麼好談的?”
5、有理也要讓三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麵與別人不同。朋友相處常常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當我們麵對這些矛盾時,不可以為“狹路相逢勇者勝”,因為勝的同時,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
我們其實是不是應該常常問自己說這麼一句話呢?很多時候麵對某件事情我們會覺得自己有道理了,就變得咄咄逼人了,一副有理不饒人的樣子,為什麼不能選擇退讓呢?想想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實在佩服諸葛先生的量度和遠大的目光。他的七次擒縱直接帶來了西蜀南方五十多年的長治久安,如果當時他執意殺掉孟獲,烽煙戰火恐怕是不會停的,諸葛亮也不會一心攻打魏國而無後顧之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