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仍奇怪地看著,而老人全神貫注地認真敲著那個球,持續不斷的“咚咚”聲不停響起。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上的人已等得不耐煩,開始騷動。老人非常鎮定,仍然一小錘一個停頓地敲著,對於場下人們的反應像是根本沒有看見。
大約在老人進行到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排的人忽然叫道“球動了!”喧鬧的會場又一下子寂靜下來,人們又把目光緊緊盯在了鐵球上。那個鐵球開始緩緩擺動,幅度很小,不細看難以察覺。大師仍保持著那個姿勢,一小錘一小錘敲著,不時有咚咚的聲音傳來,人們默默聽著。
鐵球開始越蕩越高,甚至拉動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就是那個小夥子用大鐵錘也沒有打動的大鐵球,在大師一小錘一小錘的敲打中劇烈地蕩起了秋千,終於,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老人說道:“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在人生道路上,許許多多的事情需要有忍耐的智慧。鬆下幸之助就是練就了“忍耐的功夫”後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事業常成於堅韌,而毀於急躁。陷入不如意的境地時,萬不可失掉忍耐的勇氣。人生的道路也並非是直線暢通,當遇到阻礙時,你就需要忍耐,以退為進,等待時機。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眾人皆知,然而他一生坎坷不平。
孫臏與龐涓同拜在深山裏做隱士的鬼穀子先生為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先下山,在魏國做了將軍。他派人邀請孫臏來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假意歡迎,委以官職,而背後卻玩弄陰謀,捏造罪名,對孫臏施刑,讓孫臏成了不能走的廢人。
對龐涓所做的一切,孫臏決心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的手下的監視,暗地裏潛心研究兵法,為了躲避,他甚至裝瘋賣傻,以糞便為食,與牲畜為伴。
後來,孫臏到了齊國,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的軍師。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軍圍攻趙國。孫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大破魏軍。龐涓倉皇而逃。之後,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齊王答應救援,派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提出退兵減灶的作戰方針,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中了埋伏,敗局已定,自己也身負重傷,隻好拔劍自刎。而齊軍大獲全勝,孫臏從此名揚天下,奠定了他在曆史上的地位。
孫臏深知忍耐,隻有忍辱負重,他才能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報得仇恨。
忍耐是人在正常生活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容人容事的胸懷肚量,是理智和大度。社會需要忍耐,人與人交往要忍,人活在世上,生與死、福與禍、利與害,小至一身,大至天下,都離不開忍。成就大事者要忍,謀生者要忍,擺脫困境者要忍,商場失敗者更需要忍。
總之,忍是一種能力,是一種修養。有了忍耐,才能忘記暫時的種種不利,才能養精蓄銳,尋找最佳時機而達到成功巔峰!
6、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從蛹殼裏出來,變成蝴蝶便會飛。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麵看見一個蛹,便取了回家,然後看著,過了幾天以後,這個蛹出了一條裂痕,看見裏麵的蝴蝶開始掙紮,想抓破蛹殼飛出來。
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裏麵很辛苦地拚命掙紮,怎麼也沒法子走出來。這個小孩看著看著不忍心,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使蝴蝶破蛹而出。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不夠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