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鋪理地之形。(此據嘉靖本下同)
梅慶生音注本(以下簡稱梅本)淩雲本(以下簡稱淩本)黃叔琳本(以下簡稱黃本)並同。王足利新書本(以下簡稱王校淩本)引陳本梁本理地作地理。
立齋按:理地與上文麗天對文,理地是。
為五行之秀人。實天地之心生。
梅本淩本黃本人生二字並無。王利器新書(以下簡稱王校本)引故宮周刊載明鈔本文心書影一幀與梅本同。
立齋按:嘉靖本人字衍,心生由下文而詭。楊明照校注本(以下簡稱楊校本)雲:“當作秀氣心生”四字者、非是。
傍及萬物。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楊校本引張本、孫本,傍並作旁,楊雲:“旁字是”。
立齋按:傍亦音旁,莊子齋物論、傍冒、旁傍字通,楊校非是。
調如竽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作竹瑟。王校本引明活字本禦覽,作竹琴。
立齋按:禮記樂記莊子管子皆竽瑟並稱,從竽瑟是。
肇自太極幽讚神明。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太作泰,讚作讚。王校本雲:“舊本俱作讚,孔龢碑幽讚神明,作讚是。”
立齋按:太泰古通;讚後起字,說文無讚字。兩漢碑刻為或體俗體之源,文字之亂,自兩漢始;王校引碑文皆東漢以後之物。作讚是,王校非。
洛書韞於九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楊校雲:“龍豁精舍叢書本疇作章,漢書五行誌作九章。”
立齋按:楊說非,依經文作疇是。
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始、馮本作為,禦覽亦作為。”楊校雲:“征聖篇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辭義與此同,可證作為是也。”
立齋按:宜從始,因下有既發亦垂句,既亦皆承始義,且以二典為古文之始,故從始,楊校非。
益稷陳謀。
梅本謀作謨。注雲:“元作謀,楊改。”淩本黃本並同。禦覽作謨。
立齋按:說文鍇注: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從謨是,楊失校。(楊失校頗繁,以下不悉舉)。
九序惟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惟作永。
立齋按:書大禹謨,“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作詠非。
辭繇炳曜。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作耀。
立齋按:曜耀字通,見玉篇。
褥其徽烈。
梅本褥作振。注雲:“元作褥,朱改。”淩本黃本並同。禦覽正作振。
立齋按:從振是。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曲禮:“振書論於君前。”皆有振作之義。王校本誤褥為縟,縟、六經所無。
剬詩緝頌。
梅本同。剬下注雲:“音端。”黃本淩本並同。禦覽剬作製。
立齋按:剬、古製字,見史記正義五帝紀注。剬同製,亦見說文。梅音端,亦本說文。
雕琢情性。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作性情。
木鐸啟而千裏應。
淩本黃本禦覽並同。梅本啟作起。楊校引諸本。作起。
立齋按:啟本論語不憤不啟,王校據梅本從起非是。
爰自風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爰上有故字。
玄聖創典。
梅本玄下注雲:“一作元。”淩本同,黃本玄作元。
玄齋按:玄聖見莊子天道篇。凡清刊本玄皆作元,避聖祖諱也,以下不具舉。
原道心裁文章。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作“原道心以敷文章”。注雲:“以敷一作裁文,從禦覽改。”又以敷,禦覽作而敷。
立齋按:嘉靖本以字脫,裁奪敷布也;從敷為長。
研神理而設教。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而作以。
發輝事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輝宜作揮,禦覽正作揮。”
立齋按:易幹文言:(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從揮是。
故知道?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無知字。
旁通而無涯。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涯作滯。注雲:“作涯。從禦覽改。”王校雲:“按今見宋本禦覽皆作涯。”
立齋按:無滯則通達;不匱則足用,從滯為長。
湯曰鼓天下之動。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動下有者字,從禦覽增。
立齋按:經文有者字,禦覽是。
乃道之文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無乃字。
民胥以效。
淩本黃本並同。梅本效作。
立齋按:為效之俗體。從效是。
征聖第二
見乎文辭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文字。
立齋按:諸本文字衍,易係辭下雲:“聖人之情,見乎辭矣。”唐寫本是。
先王聖化。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聖化作聲教。
立齋按:孟子:“大而化之謂聖。”此聖化所本。禹貢:“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此聲教所本。諸家並據練字篇改從聲教者皆非。
夫子風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風采作文章。
立齋按:上文已有文章句,此作風采是。
溢於格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於作乎。
以立辭為功。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黃本立作文。
立齋按:左傳僖二三年:“吾不如襄之文也。”杜注:“有文辭也。”又襄二五年“非文辭不為功。”依傳文從“文”為是。除黃本皆非,揚校誤。
以多方舉禮。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方並作文。梅本注雲:“元作方,孫改。”
立齋按:孫改是。
此事跡貴文之征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跡作績。
立齋按:書堯典:“庶績鹹熙。”傳:“績功也。”又跡同跡。詩小雅:“念彼不跡。”傳:“不跡、不循道也。”二字義殊,唐本是,王失校。
忠足而言文。
淩本同。梅本黃本忠作誌。注雲:“誌元作忠、謝改。”唐寫本作誌。
立齋按:作誌是。左傳襄二五年:“言以足誌。”又而字、唐寫本作以,楊王二氏皆失校。
妙極機神。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注雲:“機疑作幾。”
立齋按:莊子至樂篇:“萬事皆出於幾,皆入於幾。”此幾字所本。幾神與上日月為對文,從幾是。
縟說以繁辭。
梅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辭作詞。
立齋按:辭詞三字互通,唐寫本辭詞互用。如詞高言中,信辭若巧,分見第一、二兩篇是也。
書契斷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決斷。
文章昭晰以象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晰作晢,象作效。
立齋按:從晰是。考晰、晢二字易混,白晰之晰從析,明晢之晢從折,唐寫本草書之木手莫辨。又按離、卦名,從象是,楊校雲:“晢、俗字”者誤。
繁略殊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形作製。
立齋按:形指體勢而言,與下文時字對文,從形是。
變通會適。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適會。
立齋按:易係上:“唯變所適。”韓康伯注雲:“變通貴於適時,趣舍存乎其會。”唐寫本是。
是以致論必征於聖,宗於經。
梅本淩本黃本並作“是以子政論文,必征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注雲:“子字符脫,楊補。”唐寫本作“是以論文必征於聖;窺聖必宗於經。”
立齋按:唐寫本是。楊氏所補,或以意為之也。
弗為好異。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弗惟作不唯。
立齋按:“不、弗”、“惟、唯”,皆音義互通。不、古音弗。
故知正言所以立辨。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作辯,唐寫本作辨。
立齋按:辨辯音義互通,說文皆作判解也。又通偏,楊校非。
辭成無好異之尤,辨立有斷辭之義。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成下有則字,義作美。
立齋按:尤、過,義、宜也。意對為切,從義是。
徒事華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
立齋按:莊子列禦寇原作從,然徒事雲者,含訾意,亦通。
雖卻此言聖。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此言作訾,唐寫本作訾。
立齋按:作訾是。
弗可得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弗作不,己作也。
猶或鑽仰。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猶作且。
胡寧勿思。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胡寧作寧曰。
睿哲惟宰。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睿作叡。
立齋按:睿叡互通。說文睿作叡。
宗經第三
其書言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及唐寫本言並作曰。
立齋按:從曰是。
效鬼神。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效作?。
立齋按:?,玉篇雲:“俗效字,正韻古惟從文,無從力者。”效、說文象也,又通效,唐寫本誤。
洞性靈之奧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區奧。
立齋按:班固東都賦:“天下之奧區焉。”唐寫本及範注均誤。
大寶鹹耀。
梅本淩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鹹並作啟。
立齋按:大寶指群經,故曰鹹。從鹹是。
義既極乎性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極並作挺,王校引明鈔本禦覽極作埏。
立齋按:極字至高至大至正之義,從極是。
辭亦匠於文理。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於作乎。
聖謀卓絕。
梅本謀作謨。淩本黃本禦覽及唐寫本並同。
而吐納自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並無而字。
易惟談天。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易上有夫字,禦覽及唐寫本並同。
人神致用。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人作入。注雲:“從禦覽改。”唐寫本亦作入。
洪鍾。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範注雲:“閔本鍾作鍾。”
立齋按:鍾、鍾古通,酒器樂器之別,自漢以後始著。
旨遠辭高。
梅本高作文,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元作高,孫改。”,唐寫本作高。
立齋按:遠與高、中與隱,辭義相協,從高是。
固哲人之驪淵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固作故。
立齋按:從固是。
書實記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及唐寫本記並作紀。
立齋按:記、釋名:“紀也。”。紀、史記索隱:“紀者記也。”。記、紀訓同而辭互相假,但經典中義實有別。詩大雅:“綱紀四方。”傳:“理之為紀。”書益稷:“據以記之。”傳:“使記識其過也。”據此記言之記,宜從記。
詁訓茫昧。
梅本記言之下,接覽文如詭;黃本記言之下,接訓詁茫昧,與唐寫本同。
立齋按:自此句之下,至表裏之異體者也,倒錯難讀,先逐句校定之如下。
故子夏歎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明上有代字,行上有錯字。
禮記立體,據事剬範。
梅本體下有弘用二字,剬作製。淩本同。黃本記作以。注雲:“一作貴。”,體下注雲:“一本有宏用二字。”唐寫本與黃本同。
章條纖曲,一字見義。
梅本曲下有“執而後顯,采掇王言,莫非寶也。春秋辨理”四句。注雲:“四句十六字原脫,朱按禦覽補。”淩本黃本王並作生,唐寫本王言作片言。
諒以邃矣,尚書則覽文如詭。
梅本邃矣下,“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兩句。注雲:“自書實記言之下,倒錯難通,餘從諸善本校定雲雲。”
詩主言誌,詁訓同書。
淩本黃本並同。梅本詁訓作義訓,唐寫本言作之。
敢最附深衷矣。
梅本作“故附深衷”,無矣字。黃本作“故最附深衷矣”。唐寫本及禦覽作“最附深衷矣”,無敢故二字。
立齋按:此句下嘉靖本作禮記立體,據事剬範,章條纖曲,下接“一字見義”。梅本作“訓詁茫昧,通乎爾雅,文意曉然矣”,下接“禮記立體”句。唐寫本則矣字下,作“禮以立體,據事製範”句。淩本黃本並與唐寫本同。
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
梅本淩本此二句在諒以邃矣之下。黃本唐寫本此二句則在“訪義方隱”句下。
立齋按:以上自書記言,至此二句止,信如楊氏所雲:“諸本互舛,倒錯難通”,幸有唐寫本為據。此二百字中,如言昭灼之昭,唐寫本作照;詩主言誌之主,唐寫本作之;據事剬範之剬,唐寫本作製;采掇生言之生,唐寫本作片;諒以邃矣之以,唐寫本作己;聖人殊致之人,唐寫本作文;凡此異文,皆足改從,中惟照、宜從昭,此句法本左傳隱五年昭文章,與桓二年昭其儉也。至於章句叢錯不協,皆依此寫本為定,差可讀矣。茲參酌黃本唐寫本等寫定如下。“書實記言,而詁訓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歎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詩主言誌,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禮以立體,據事製範,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言,莫非寶也。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略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其婉章誌晦,諒以邃矣。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
至根底盤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至於盤固。”
餘味日新。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餘上有而字。
後進追取而非曉。
梅本淩本黃本曉並作晚。注雲:“晚元作曉。”唐寫本作晚。
立齋按:晚與下文先字對文,從晚是。
前修文用而未先。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文一作運。”唐寫本文作久。
立齋按:楊校從久,以對上文追取而意似可解,用運可互通,兩句皆屬論文字而言,故寫本從久為長也。
易統其首。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注雲:“首一作旨。”
立齋按:據下文“發其源,立其本,總其端”諸句,言源言本言端,故從首是。
紀傳銘檄。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朱雲銘當作移。”唐寫本紀作記,銘作盟。
立齋按:唐寫本是,春秋盟會為盛,從盟是。
終入環內者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者也二字。
仰山鑄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仰作即。
立齋按:史記吳王濞傳:“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索隱:“即,就也。”從即是。
義直而不回。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直作貞。
立齋按:論說篇“時利而義貞”,分用易幹卦語。貞,固也,從貞是。
勵德樹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勵作邁。
立齋按:作邁是,邁同勱,書大禹謨“皋陶邁種德”句本此,楊校引左傳杜注而不及經文,注失其本矣。
正末歸本。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正末”作“極正”。
立齋按:易幹文言“各正性命”句本此,唐寫本誤。
三極道。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鈴本校雲:“按三極彝訓,已見正文,此道訓之字疑錯置。”
立齋按:鈴說是。
致化歸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歸作惟。
立齋按:唐寫本是。書大禹謨“惟精惟一”。
正緯第四
神龜見而洪範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耀作耀。
立齋按:耀、耀字通,俗作曜,王校誤雲“唐寫本作曜”非是。
斯之謂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之作其。
立齋按:從之是。
好生矯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誕作托。
立齋按:誕與訑同,疑元作訑,唐寫本由形近而訛,從誕是。
孝論昭哲。
梅本淩本黃本哲並作。注雲:“原作哲,許改。”唐寫本孝作考。
立齋按:從考從皆是,哲考並誤。
按經驗緯。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按作酌。
緯之成經。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雲:“成疑作於。”
立齋按:緯經有相成之勢,蓋作緯者必依經以成,引經為說,故成字為長,王校疑作於者非是。
倍擿千裏。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擿作摘。楊校雲:“宜從摘。”
立齋按:摘擿互通,擿音義同擲,楊說非。
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也字。
聖訓益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聖作世。
立齋按:作聖是。
而今緯多於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今字。
堯造綠圖。
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綠作錄。
立齋按:錄,說文“金色也”,與丹書並稱,宜從錄。
圖錄頻見。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錄作籙,唐寫本錄作綠。
立齋按:籙為錄之俗體,從錄是。
偽既倍摘。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倍疑作掊。”
立齋按:“倍音義與背同,韓愈韓滂墓誌“滂讀書倍文,功力兼人。”注:“倍文謂背文,暗記也。”參拙著文心注訂,黃說非。
原夫圖錄之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原字,圖錄作綠圖。
立齋按:唐寫本誤同前。
乃昊休命。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乃作乃。
立齋按:乃同乃,昊、昦之俗體,堯典“欽若昦天”,參注訂。
前世符命。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世作聖。
伎術之士。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伎作技。
立齋按:伎、技古通,禮王製:“作奇技。”書泰誓:“斷斷無他技。”史記馮驩傳:“無他伎能。”
必假孔氏。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假作征,王失校。
謂起哀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謂下有偽字。
立齋按:書洪範正義:“緯侯之書,不知誰作。”通人討核,謂緯起哀平,孔氏襲舍人語有偽字,楊校是。
東序秘寶。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楊校雲:“唐寫本秘作秘。”今按唐寫本元作秘,楊氏識作秘非是。
曹褒撰讖以定禮。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撰作選。
立齋按:撰與選同,見集韻,楊校非。
尹敏戲其深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戲?作巇。”唐寫本深瑕作浮假。
立齋按:黃氏雲“疑作巇。”不知所據,從戲是。
白魚赤烏之符。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烏作雀。
立齋按:白魚赤烏皆本史記周本紀,如以赤雀為文王事,則應作赤雀白魚矣,舍人原文當作烏不作雀,此或傳寫之誤,楊校非。
黃金紫玉之理。
梅本淩本黃本理並端。注雲:“瑞元作理,孫改。”唐寫本金作銀,理作瑞。
立齋按:史記孝武紀:“以風符應合於天地。”集解:“瑞也。”此孫氏改字所本。範校雲:“金作銀”是,見禮鬥威儀。
是以後來辭人。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後作古。
立齋按:後、古皆通,但後字為長,指自哀平讖緯既興之後而言也,不能概之以古。楊校雲“指彥和以前,宜從古”者非是。
援摭英華
梅本淩本黃本援摭並作采摭。唐寫本作捃摭。
立齋按:捃摭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荀卿孟子韓非之徒,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又事類篇:“捃摭經史。”所本皆同,楊校失檢。
平子恐其迷學。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恐作慮。
榮河溫洛。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榮作采。
立齋按:黃注雲:“尚書中侯『帝堯即政,榮光生河,休氣四塞。』作采非。
糅其雕蔚。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糅作采。
立齋按: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糅字本此,楊校非。雲:“采其雕蔚,即篇末招摭英華之意。”非是。
辨騷第五
小雅怨謗而不亂。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旁並作誹。注雲:“元作旁,許改。”
立齋按:莊子刻意篇:“放言怨誹。”通訓定聲:“放言曰訪,微言曰誹。”許改是。
可謂兼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兼之二字。
立齋按:兼之言兼有國風小雅之不淫不亂也,唐寫本脫。
昆侖懸圃。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懸一作玄。”唐寫本元作玄。
立齋按:懸、玄古通。
文辭雅麗。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辭字。
立齋按:文辭與次句辭賦之辭犯重,從唐寫本是。
駟虯乘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鈴本雲:“洪本翳作鷖,諸本皆誤,唯唐寫本作鷖不誤。”
皆合經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術作傳。
楊雄諷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諷作談。
立齋按:從諷是,說文“諷、誦也。”
謂不合傳。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鈴木雲:“洪本傳下有體字。”
鑒而弗精。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弗作不。
翫而未核者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也作矣。
湯武之祗敬。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禹湯。
立齋按:離騷原作湯禹。又按祗敬以下四句,唐寫本脫,諸家皆未校出。
桀紂之猖披。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原脫此句。
立齋按:猖披,楚詞宋本作昌被,別本作倡披,被音義與披通,蓋古文凡披皆作被也。
豐隆求宓紀,鴆鳥媒嫁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豐上有駕字,鴆上有憑字。
立齋按:唐寫本駕憑字衍,此列舉迂怪之事,楊校非。
夷羿蔽日。
梅本淩本黃本蔽並作彃。注雲:“元作蔽,孫改。”唐寫本作斃。
立齋按:楚辭天問:“羿焉彃日。”別本又作斃,從彃是。說文:“彃射也。”王校從唐寫本改從非是。
木天九首。
梅本淩本黃本天並作夫。注雲:“元作天,謝改”唐寫本作木夫。
立齋按:楚辭招魂:“一夫九首,拔本千些。”作夫是。
土伯三足。
梅本淩本黃本足並作目。注雲:“目元作足,朱改。”唐寫本作目。
立齋按:同前書:“土佰九約,....參目九首。”從目是。
摘此四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摘作指。
立齋按:摘發指近也,見說文。從摘是。
體憲於三代。
梅淩黃三本憲並作慢。注雲:“慢元作憲,朱據宋本楚辭改。”唐寫本作體憲。
立齋按:從慢是,參注訂。楊校語意朱闡,從憲非,詔策之體憲一詞,義有別也,王校從憲亦非。
風雅於戰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雅作雜。
立齋按:唐寫本以形近而訛,從雅是。
取鎔經意。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意作旨。
自鑄偉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趙雲偉作緯。”唐寫本亦作緯。
立齋按:唐寫本誤,從偉是。
九歌九辯。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辯作辨。
立齋按:辨、辯字通,見前說。說文同作判解,後以引申之義,乃有考問謂之辨,巧言謂之辯也,據易幹卦“問以辨之”又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望”可證。
綺靡以傷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綺靡作靡妙。
詭而惠巧。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惠作慧。
立齋按:惠慧字通。後漢書孔融傳:“將不爾惠乎。”注:“惠作慧。”
招魂招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招魂、馮雲:『楚辭本作大招。』下雲、屈宋莫追,疑大招是。”唐寫本作大招。
立齋按:淮南小山有招隱士在續楚辭中,彥和所引不及賈誼以下諸篇;故從大招是。
耀豔而深華。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深作采。
立齋按:耀豔、文采外發也;深華、文采內蘊也。外發故曰耀,內蘊故曰深,深者藏也。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即藏其爪也。采、采、彩互通,與耀字不協,從深是,楊校非。
遽躡其跡。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引鍾本梁本遽作遠。
立齋按:從遽是。
菀其鴻裁。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菀作苑。
立齋按:菀苑音義互通;惟菀盛茂也,詩小雅“有菀其特。”則與苑有別,從菀是。菀又音鬱,王校非。
酌?而不失其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真作貞。
顧盻可以驅辭。
梅本盻作盼,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盻作眄。
立齋按:盻音係,說文“恨視貌。”盼音判,玉篇“目黑白分明貌。”眄音?,虞卿以顧眄而指相印,見前漢書班固敘傳,從唐寫本作眄是。王失校。
壯誌煙高。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誌作采。
立齋按:騷體誌鬱而文盛,壯字非,從唐寫本作采是。
明詩第六
歌永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歌作哥。
立齋按:哥、古文歌,見說文。
聖謀所析。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謀作謨。
立齋按:從謨是。
詩者持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持上有故字。
有符焉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有上有信字。
昔葛天氏樂辭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天氏二字,下無雲字。
立齋按:依下文“黃帝雲門,理不空弦”,上應作“葛天樂辭,玄鳥在曲”,氏雲均衍文,見玉海引“昔葛天樂辭,玄鳥在曲”可證。唐寫本脫天字。
黃帝雲門,理不空綺。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綺、朱雲當作弦。”唐寫本正作弦。
立齋按:詩譜正義雲:“既能合集,必不空弦。”弦之所歌,即是詩也;從弦是。
大唐之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唐作章。
立齋按:大唐、大章、大巷,皆堯樂名,參注訂。
舜造南風之詩。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舜作虞。
立齋按:上稱堯,下稱舜,從舜是。
太康敗德。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太作少。
立齋按:此據史記夏本紀:“帝太康失國。”作少非,少康乃誅澆者、夏後相之子也。
五子鹹怨。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怨作諷。
立齋按:“五子鹹怨”,句本尚書五子之歌,諷字非,範注楊校均誤。
子夏監絢素之章。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監作鑒。
立齋按:監、鑒字通。監、察也,視也。覽本義為大盂,見說文,引申亦為視義,義屬後起,監字是,讀平聲。
可與言詩。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與作以,唐寫本詩下有矣字。
立齋按:與字本論語,以字非。
王澤殄竭。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殄作彌。
立齋按:尚書畢命:“餘風未殄。”殄、絕也,與下文輟字偶,楊校雲“唐本作彌”非也,蓋行草之,往往近爾;是從非爾也,楊校誤識。
風人輟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輟作掇。
立齋按:從輟是。
以為賓榮。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為作成。
李陵班婕妤。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並無妤字。
立齋按:婕妤、官名,古於官號多單稱,如右丞曰丞,丞相曰相,太宰曰宰,婕妤稱婕,唐寫本禦覽並可從。
見疑於後代。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後作前。王校雲:“疑讀作擬亦通。”
立齋按:疑、擬古通,惟此則從疑為是,緣上文莫見五言句義而致後文之疑也,王校非。
召南行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召並作邵。
立齋按:召字經典無作邵者,唐寫本及禦覽並誤。
閱時取證。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證並作征。
兩漢之作乎。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兩上有故字,禦覽上有固守。
立齋按:禦覽固字是。
婉轉附物。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雲:“唐寫本婉作宛。”
立齋按:唐寫本正作婉、非作宛也,王校誤識。
怊悵切情。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怊作惆。
清曲可味。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及禦覽曲並作典。梅注雲:“曲,作典。”
立齋按:從典是。
暨建安初。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初上有之字。
立齋按:王校於唐寫本此條脫。
五言騰踴。
梅本淩本黃本踴並作踴,唐寫本踴作躍。
立齋按:踴經傳皆作踴,詩邶風“踴躍用兵。”禮檀弓“辟踴,哀之至也。”從踴是。
唯取昭哲之能。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哲並作晰。
立齋按:從晰是。
唯稽旨清峻。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旨並作誌。
立齋按:王校於唐寫本此條脫。
若乃應璩百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一作壹。
辭譎義貞。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貞作具。
立齋按:從貞為長。
張潘左陸。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作張左潘陸。
立齋按:時序才略諸篇皆作左潘。
嗤笑徇務之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嗤作羞。
或文以為妙。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析。
立齋按:從析是,為析之別體。
崇盛亡機之談。
淩本黃本並同。梅本唐寫本亡並作忘,王校從徐曰:“當作忘。”
立齋按:亡同忘,詩邶風:“心之憂矣,何維其亡。”古作忘,亡通無,皆一字也,無煩改從,王校非。
辭趣一揆。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趣作輒。
莫與爭雄。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與作能。
挺拔而為俊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俊作?。
立齋按:俊?通,王校雲:“唐寫本作?”誤。
儷采百字之偶。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禦覽字作家,從偶為長。
清麗居宗。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上兩句皆有則字。
叔夜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含作合,禦覽凝作擬。
立齋按:楊校引文鏡秘府與嘉靖本黃本並同當從。
鮮能通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並作圓通。
忽之為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之並作以。
立齋按:從以是。
自出篇什。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自出”並作“出自”。
則明於圖讖。
淩本黃本並同。梅本明作萌,上有亦字。唐寫本同。
樂府第七
聲依永。
梅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淩本作詠。
既其上帝。
梅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既作暨。
立齋按:既、暨字通,但既、己也,暨與也;從暨是,楊校非。
有娀謠乎飛燕。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引玉海改乎從於。
立齋按:上下諸句皆從於,王改是。
殷犛思於西河。
梅本淩本黃本犛並作整。注雲:“整元作犛。”禦覽作整,唐寫本作厘。
立齋按:呂氏春秋元作殷整甲,河亶甲之名也,從整是。
音聲推移,亦不一概矣。
梅本淩本並同。唐寫本音作心。
及夫庶婦。
梅本及作匹。注雲:“元作及,許改。”淩本黃本同。唐寫本作“及疋夫庶婦”。
立齋按:諸本及下脫匹字,許改及唐寫本是。
樂育被律。
梅本淩本黃本育並作盲。唐寫本育作胥。
立齋按:詩小雅“君子樂胥。”從胥是。
氣變金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石作竹。
立齋按:王校雲、上言皇,唐寫本作竹非。
精之至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至作誌。
立齋按:從至是。
叔孫定其容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與作典。
立齋按:容與出離騷,與鏗鏘為對文也。容典出漢書曹褒傳,但此從與為是。
紀其鏗鏘。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鑒並作鏗。
立齋按:作鏗是。
武帝崇禮。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禮作祀。
立齋按:王校不從祀是。
朱馬以騷體製歌。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範注引朱改作枚非、漢書朱買臣傳言楚詞、帝甚悅之。朱字不誤。
河間薦雅而罕禦。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薦作篇。
立齋按:唐寫本誤,從薦是。
詩效鹿鳴。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至宣帝雅詩,頗效鹿鳴。”
立齋按:唐寫本是。王校雲:“頗效與稍廣為對文也。”
邇為元成。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邇作逮。
立齋按:從逮是。
暨後郊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後下有漢字。
立齋按:唐寫本是。
惟雜雅章。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雜作新。
立齋按:從雜是。
誌不出於滔蕩。
梅本淩本唐寫並同。黃本滔作淫。
立齋按:尚書湯誥“無即慆淫。”從慆是。
聲節哀急。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哀作稍。
立齋按:哀稍並通。
阮鹹譏其離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聲作罄。
立齋按:從罄是。禮記明堂位:“垂垂和鍾,叔之離罄。”鄭注:“和離謂次序其聲懸也。”
和樂精妙。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樂下有之字。
晉風所以稱遠。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遠作美。
季劄觀辭。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據左傳改辭為樂。
立齋按:王改是。
怨誌詄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宛詩決絕”。
立齋按:範注本認應作宛誌決絕,非是。論語:“詩可以怨。”此怨誌所本。詄絕,前漢書禮樂誌:“天門開詄蕩。”詄,逸出也。絕,離騷:“萎絕其何傷,”注:“絕、落也。”蓋詄絕狀其起落不定之勢,與婉孌乃對文也,唐寫本筆誤,範注不可從。
自此階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寫本階作偕。
立齋按:階字本詩:“誰生勵階。”唐寫本誤。
詩聲曰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詩作詠。
立齋按:漢書藝文誌:“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從詠是。
李延年間於增損古辭。
梅本淩本黃本間並作閑。唐寫本間作閑,李作左。
立齋按:左延年善鄭聲,見魏誌杜夔傳,從李非、間作閑是。
鹹有佳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鹹作亟。
斬伎鼓吹。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斬、俞羨長雲,疑作軒,伎疑作歧。”唐寫本正作軒歧。
立齋按:斬伎為軒歧,形近致誤,軒轅歧伯也,見崔豹古今注及宋書樂誌,黃注是,參注訂。
而並總人樂府。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並字。
立齋按:唐寫本是。
繆襲所致。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襲作朱,致作改。
立齋按:唐寫本誤,繆襲魏人,有鼓吹曲挽歌之作見魏誌。又紀評雲:“致富作製。”可從。
以標區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界下有也字。
詮賦第八
昔邵公稱公卿獻師,師箴賦。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梅本師下注箴瞍二字,唐寫本無卿字,箴下有瞽字,與禦覽同。
立齋按:國語周語:“師箴瞍賦蒙誦。”韋注:“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從唐寫本是,瞽宜改瞍字。
劉向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劉上有故字,向下無雲字。
立齋按:雲字當存,因下句有稱字為對文。
結言?韻。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短。
立齋按:?即短字之別體,集韻?與短同。
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也。
梅本同。字下注雲:“孫雲疑是體憲。”淩本黃本招字作拓宇,唐寫本及禦覽然下有則字,人下有而字,招字並作拓宇。
立齋按:頻延年宋郊祀歌:“開拓土宇。”李善注引漢虞詡曰:“先帝開拓土宇。”見李詳補注。從唐本是。
宋玉風鈞。
梅本淩本黃本鈞並作鉤。唐寫本鈞作均。
立齋按:宋玉有鉤賦,從鉤是。
遂客至以首引。
梅本遂下注雲:“許雲:當作述。”至字下注雲:“當作主。”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至作主,首作守。
立齋按:漢誌有客主賦十八篇,至為主之誤。首引者,即言序為賦之首引也。唐寫本守字誤。
極貌以窮文。
梅本淩本黃本極下有聲字。注雲:“聲元脫,曹補。”唐寫本聲作形。
立齋按:聲形並通,聲字為長,原道篇:“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形貌同旨。嘉靖本脫聲字,上言客主,下言聲貌,相對成文也。
順流而作。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順並作循。
立齋按:順循也,從唐寫本改從為是。
枚馬同其風。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同作播。禦覽同作洞。
立齋按:同播洞皆通,播字為長。
皋翔己下。
梅本淩本黃本並作皋朔以下。注雲:“朔元作翔,曹改。”唐寫本正作朔。
立齋按:朔字是,枚皋東方朔也。
夫京殿苑獵。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夫上並有若字。
立齋按:若字是。
履端於倡序。
梅本淩本唐寫本及禦覽並同。黃本唱作倡。
立齋按:唱導也,與倡通。禮樂記“望倡而三歎。”注“並與唱通。”楊校非。
辭以理篇。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辭並作亂。
立齋按:從亂是。
迭致文契。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並作“寫送文勢”。
立齋按:從唐寫本是。但文契文勢用同,皆與上理篇二字對稱也。寫送為六朝常語,迭致則為重複前言。結括全篇,如賦之亂,史之讚,皆同旨也,此蓋或為舍人原本異文,本為寫送,後又改為迭致,易係辭迭用柔剛,迭用迭致等,若楊校以為迭致二字乃送勢之誤則非矣。
閔言稱亂。
梅本言作馬。注雲:“元作焉朱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言作馬。
立齋按:唐寫本是。
殷人輯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輯作緝。
立齋按:輯、說文:“車和輯也。”詩大雅:“授幾有緝禦。”輯緝二字不相通,唐寫本誤,從輯是。
斯並鴻裁之寰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寰作環。
立齋按:寰,說文“天子封畿內縣也。”唐寫本誤。
鹿品雜類。
梅本鹿作庶。注雲:“元作鹿曹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正作庶。
立齋按:庶品二字本易幹卦:“首出庶物,萬國鹹寧,物品一也。”
觸興致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致作置。
斯又小製之區畛。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製作製。
立齋按:製製字通,說文同訓裁。
事數自環。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數作義,環作懷。
立齋按:懷為環之誤。自環者,回環反複,自設問答也。如荀子五賦皆此體,禦覽非。
宋發巧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巧作誇,禦覽巧作誇。
立齋按:誇誇字通,誇飾篇:“自宋玉景差,誇飾始盛。”誇字是。
致辨於情理。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理作衷。
明約以雅贍。
梅本淩本黃本約並作絢。注雲:“明絢元作明約,朱依禦覽改。”唐寫本正作明絢。
迅拔以宏富。
梅本淩本黃本拔並作發。唐寫本及禦覽並作拔。
立齋按:從拔為長。
深瑋之風。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瑋並作偉。
立齋按:從偉是。
合飛動之勢。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合作含,唐寫本作含。
立齋按:從含為長。
凡比十家,並辭賦之流也。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流字並作英傑。
立齋按:王校雲:“諸本英傑誤作流”而未及黃本,並未言據唐寫本校出,實為疏落。
發端必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端作篇。
義以明雅。
梅本以作必。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必。王校雲:“禦雲以當作必。”未言據唐寫本校出。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必是。
物以情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觀作睹。
畫繪之著玄黃。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著作差。
立齋按:禦覽非。
文雖新而有質。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新作雜,禦覽質作實。
立齋按:從唐寫本雜是。
色雖糅而有本。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本一作儀。”唐寫本作義。
立齋按:本字是,對質而言,楊校從玉海引作儀非是。
遂使繁損枝。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損作折。
立齋按:折枝出孟子,然此指繁華過實,可以言損,未可以言折也。
無貴風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貴作實,禦覽作貫。
立齋按:實貫皆形近而訛,從貴是。此言損枝害骨,既風軌之不重,而勸戒之旨亦失也。楊校雲:按實字較勝者非是。
分歧異派。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異流分派。
滯必揚。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是。
言庸無隘。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庸作曠。
立齋按:陸機文賦:“言曠者無隘。”從曠是。
辭翦美稗。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稊稗。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稊稗是,語見孟子。
頌讚第九
鹹墨為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墨應作黑。”唐寫本作黑。
立齋按:黃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為說,從黑是。楊校據禦覽古樂誌為證,不及呂氏,失其原也。校書宜據典籍之最初見於著錄者為是。
九韶。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韶作招。
立齋按:韶招古通。
自商以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商下有頌字,禦覽引並同。
立齋按:頌字非,此言自商以下之文理允備,非專指頌而言,故下文刊舉風雅頌各體也。唐寫本頌字衍,王失校。
文理允備。
梅本黃本並同。淩本唐寫本理並作禮。
立齋按:從理是。
容告神明謂之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容上並有雅字。
立齋按:雅字屬上句之末。
風雅序人。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人下有故字。
立齋按:唐寫本誤,兩漢以下文體,下及六朝駢儷,上下相承之句,多略介詞及連詞,楊校非是。
魯人以公旦次編。
梅本人作國,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元脫曹補”。唐寫本及禦覽俱無人國二字。
立齋按:曹補者;因下有商人句,補國字以為偶也。
非饗燕之常味也。
梅本饗燕作燕饗,味作詠,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常味作恒詠。
立齋按:左傳成十二年:“享以訓恭儉,宴以示慈惠。”注:“
享同饗,宴同燕。”從饗燕及詠字是。
晉興之稱原因。
梅本興作輿。注雲:“元作興曹改。”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直言不詠。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直不言詠”。
立齋按:直言與下句短辭相偶,唐寫本筆倒誤。
並諜為誦。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誦作頌。
立齋按:諜牒喋互通。譜第為牒,多言為喋,此言並諜為誦者,言非直言不詠,短辭以諷者也。誦與頌同。王校改諜為謂,以意為之,失考殊非。
浸被乎人事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乎作於。
情采芬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情采作辭采。
比類寓意。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寓意作屬興。
又覃及細物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又作乃,及下有乎字。
史岑之述僖後。
梅本僖作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僖作燕。
立齋按:唐寫本誤,漢書作熹,曹改是。
或範坰那。
梅本坰作駉。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駉魯頌篇名,與篇中在坰之坰,音同義殊,從駉是。
雖深淺不同。
梅本深淺作淺深,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深淺。
至於班傅之北征西逝。
梅本逝下注雲:“疑作巡。”淩本同,黃本作巡,唐寫本逝作征。
豈不褒過而謬體乎。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過作通。
立齋按:從過是。
馬融之廣成上林。
梅本上林下注雲:“疑作東巡。”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藝文類聚及典論論文,皆有上林之稱,此不必從馬融傳改也。
而不變旨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變作辨。
立齋按:變通辨,見莊子逍遙遊。
魏晉辨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辨作雜。
立齋按:唐寫本是。
原夫頌惟典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雅作懿,禦覽同。
汪洋以樹義。
梅本義作儀,淩本黃本並作義。注雲:“一作儀。”唐寫本作儀。
唯纖曲巧致。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禦覽唯作雖。又唐寫本作纖巧曲致,王失校。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纖巧曲致為是,神思篇有文外曲致可證。
與情而變。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與並作興。
立齋按:從與為長。
大體所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底作宏,禦覽底作弘。
立齋按:宏弘字通,通變篇:“宜宏大體。”作宏是。
讚者明也。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明也下有助也二字。唐寫本及禦覽並有助也二字。
立齋按:讚皆宜作讚,下同,參注訂。助也宜從唐寫本補。
嗟歎以助辭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也字,禦覽也上有者字。
以倡拜為讚。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從顧校唱作言。
立齋按:漢置鴻臚,以唱名引拜於殿上以謁君為職,故雲唱拜,王校從言非。
及遷史班固書,記讚褒貶。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及史班因書托讚褒貶。禦覽作及史班書記,以讚褒貶。
立齋按:遷史班書者,言遷之史記,固之漢書也。記讚褒貶者,遷附太史公曰;固附讚文也,是此讚統二家而言也。然舍人之文,於節中是專論讚,而之體,實始於固,故唐寫本作史班固書,禦覽作史班書記,亦具此義,惟下大有紀傳後評,亦同其名,是以字統言。若是嘉靖本作遷史固書,當不誤則從嘉靖本為是,楊校非。又唐寫本固誤作因。
頌體以論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以作而,辭下有也字,禦覽以作而。
又紀傳侈評。
梅本侈作後。注雲:“元作侈,朱從禦覽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侈作後。
立齋按:從後是。
仲治流別。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治作洽,唐寫本同。
立齋按:洽治相混,若幹寶之為幹於也。
景純注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注下有爾字。
動植讚之。
梅本淩本唐寫本並同。黃本作動植必讚,禦覽並作必讚。
義兼美惡。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義作事,禦覽義作讚。
然其為義。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及禦覽然下有本字。
立齋按:唐寫本是。
促而不曠。
梅本淩本唐寫本並同。黃本曠作廣,禦覽同。
立齋按:曠與廣通,前漢書五行誌:“師出過時謂之廣。”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廣焉。”廣音曠,又見正字通。
昭灼以送文。
淩本黃本唐寫本昭作照。黃本文作義。梅本作昭灼以述義。
立齋按:集韻照或省作昭。詩魯頌:“其音昭昭。”釋文:“昭,之繞反。”是昭照同音相假也。楊校誤。
容體底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體作德。
縷影摛文,聲理有爛。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文聲並作聲文。又黃本影作彩。
年積愈遠。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積作跡。
祝盟第十
祀遍群臣。
梅本淩本黃本臣並作神。注雲:“神元作臣朱改。”唐寫本正作神。
立齋按:舜典“遍於群神。”楊校雲:不必據今舜典改。非是。古人口授,神臣迭韻易混,循音而筆誤,從神是。
是生黍稷。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黍稷作稷黍。
立齋按:黍稷連詞見爾雅翼。韓非外儲篇:“夫黍者五穀之長也。”從黍稷是。
伊祈始蠟。
梅本祈作耆。注雲:“元作祈柳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伊耆。
立齋按:周禮秋官,有伊耆氏。注:“古帝王號。”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蠟。”唐寫本是,範注引顧校作祈非。
土及其宅。
梅本淩本黃本及並作反。注雲:“元作及許改。”唐寫本正作反。
愛在茲矣。
梅本愛作爰。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愛作曖。
立齋按:愛為爰之形近致誤,從爰是。
四海俱有。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四上有與字。
以六事責躬。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責下有人字。
立齋按:唐寫本人字衍,王失校。
則雩禜之文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則作即。
掌六祝之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祀作祝。
立齋按:王校唐寫本,誤祝為祀。
又按:周禮春官有六祝之辭,從唐寫本作祝是。範注雲:“孫雲唐寫本作祀,今檢唐寫本明是祝字非祀也,與王校本同其失誤也。
夙興夜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處作寐。
立齋按:夙興夜處出儀禮士虞禮篇:“夙興夜處不寧。”夙興夜寐,出詩小雅,此宜從夜處,因附論廟之祝,本儀禮之文也,唐寫本以夜寐習見而改之者非也,王校是。但引儀禮之文,不以不寧斷句,是誤讀也。
言於附廟之祝。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附作祔,唐寫本亦作祔,祝作祀。
立齋按:從祔是。又按附祔古文均作?,附祔皆後起字,見羅雪堂先生說。
所以寅虔於神祇。
梅本處作虔。注雲:“許改。”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春秋己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春上有自字。
祝幣史辭。
梅本淩本黃本祀並作祝。唐寫本作祝弊。
立齋按:左傳昭十七年:“祝用幣,史用辭。”從祝是。
至於張老成室,致善於預哭之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於作如,成室作賀宮。
立齋按:王校本於宮室失校,從唐寫本作賀宮是。又按:唐寫本善作美當從。王校雲:“禱字當作頌,舍人蓋誤記耳。”左傳善頌善禱,頌禱皆可從,無所謂誤記,王校非。
獲佑於筋骨之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佑作佑。
立齋按:佑佑古通,見集韻。楚詞天問:“驚女采薇鹿何佑。”注“佑一作佑。”
可謂祝辭之組纚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纚麗,下有者字。
立齋按:纚,說文:“冠織也。”離騷:“索胡繩之纚纚。”詩小雅:“紼纚為之。”纚字不誤,王校從麗非。
漢之群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漢上有逮字,之作氏。
立齋按:王校雲,以唐本作氏為確者非是,蓋氏指晉氏族業之興衰,此二字為指事類之相屬,之字為長。
肅其旨禮。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旨一作百。”唐寫本旨作百。
立齋按:唐寫本可從。
既總碩儒之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儀作義。
立齋按:義儀古通。漢書鄒陽傳,師古注曰:“義讀曰儀。”
侲子驅疾。
梅本驅疾作驅疫。注雲:“元作歐疾王改。”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越巫之祝。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範注引孫雲:“唐寫本祝作。”
立齋按:範注誤,草書之兄,上作兩橫點,範注未辨致誤,且凡列唐寫本均引孫雲雲,是未見唐寫本也,作者非。王校亦誤識作說益非也。
體失之漸也。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體作禮,唐寫本作體。
立齋按:從禮為長。
唯陳思誥裁以正義矣。
梅本誥下有咎字。注雲:“元脫曹補。”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誥裁作詰咎。
立齋按:誥咎文見藝文類聚,序中有誥咎祈福句,不作詰,王校所引困學記聞作詰者非,從誥咎是,亦見曹子建集。
若乃禮之祭祀。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祀作祝。
蓋引神而作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而作之,鈴木雲閔本神作申。
立齋按:易係上:“引而申之。”又申神古通。
然則策本書贈。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贈作賵。
立齋按:作賵是,見儀禮即夕禮:“書賵於方。”左傳襄二十九年:“楚人使公,公視襚。”杜注:“諸侯有使賵襚之體。”釋文雲:“一本作贈。”
因哀而為文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而字。
頌體而?儀。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作祝,唐寫本同。王校雲儀疑作義。
立齋按:?祝古通,體質而儀式也,從儀是,王校非。
太史所作之讚,因周之祝文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太史作太祝,作作讀,因作固。
立齋按:因從唐寫本作固是。
凡群言發華。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發作務。
立齋按:從發是,務與下句實務犯重,王校非。
而降神實務。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實務作務實,唐寫本同。
立齋按:作務實是。
班固之祀蒙山。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祀作祠,蒙作涿。
立齋按:嚴可均全漢文廿六輯得涿邪山祝文四句,及文選逐邪山祝文,皆作涿,從涿是,王氏於唐寫本此條失校。
奠祭之恭哀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奠祭作祭奠。
騂毛白馬。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毛作旄。
立齋按:毛旄古通,史記夏本紀:“羽旄齒華。”
以及要契。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以作弊,契作劫。
立齋按:下文道廢則汽始,與弊字應,舉曹毛之事,與劫字應,唐寫本是。
臧洪歃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歃辭作唾血。
立齋按:歃、說文歃血也,盟者以血口一旁曰歃血,史記平原君傳:“王當歃血而定從。”通作喢,後漢馮衍傳:“喢血昆陽。”古人無作唾血者,唐寫本誤。
氣截雲蜺。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氣作辭。
無補於晉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於字,晉漢作漢晉。
立齋按:古人於時序倒置,始例有二,皆見於離騷。一曰:“湯禹之祗敬”,一曰:“湯禹儼而求同”;所以然者,先舉近以及遠,亦行文之便而已。稱晉漢本離騷,兩從可也。
獎忠孝。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獎下有乎字。
故知信不由衷。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不由作由不。
立齋按:左傳桓二年:“信不由衷,質無益也。”唐寫本誤倒置,王失校。
共存亡,戮心力。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共字心字。
宜在殷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在作存。
立齋按:唐寫本是。
毖欽明。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欽明作唾血。
立齋按:唐寫本誤。
銘箴第十一
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引作軒轅帝。
立齋按:黃帝或稱帝軒,見帝王世紀,王校語欠明。
大禹勒筍而招諫。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筍作簨,禦覽而作以。
立齋按:福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龍簨。”釋文:“簨作荀。”參注訂。
題必戒之訓。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戒作誡。
立齋按:戒誡通,正韻、與戒同。
則先聖鑒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先聖作列聖,先上無則字。
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省乎盛德。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故字、也字、正字,盛作慎。
立齋按:應作“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慎德”。又按:楊校謂唐寫本觀器作親器。又雲“凡唐寫本觀之字均作親字,”今檢唐寫本皆作觀字無作親者,楊於草書莫辨,乃有此失。
蓋臧武仲之論銘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武字。
立齋按:唐寫本以下脫“曰,天子令德,諸侯計功,大夫稱伐”,三句,共十三字,王楊二本均未校出。
夏鑄九牧之金鼎,用勒肅慎之楛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無鼎矢二字。
魏顆紀勳於景銘。
梅本淩本黃本銘並作鍾。唐寫本及禦覽銘並作鍾。
立齋按:鍾鍾古通,國語晉語:“其勳銘於景鍾。”作鍾是。
孔悝表勒於衛鼎。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勒並作勤。
立齋按:禮記祭統有“其勤公家,及勤大命施於蒸彝鼎”之語,從勤是,王失校。
靈公有蒿裏之諡。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蒿作舊,禦覽作奪裏。
立齋按:莊子則陽篇:“靈公奪裏。”禦覽是。
籲可怪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籲作噫,矣作也。
趙靈勒跡於番禺。
梅本禺作吾。注雲:“元作禺,楊改。”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秦銘刻傳於華山。
梅本傳作博。注雲:“元作傳朱改。”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從博是,參注訂。
籲可茂矣。
梅本茂作笑。注雲:“元作茂曹改。”淩本黃本唐寫本及禦覽並同。
立齋按:從笑是。
若班固燕然之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若字,禦覽若下有乃字。
張昶華陰之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昶作旭,範注雲:“古文苑十八載此文,亦作張旭。”
序亦盛矣。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盛作成。
蔡邕銘思。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銘思作之銘。
獨冠古今。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作思燭古今。
僑公之箴。
梅本僑作橋,箴作銘,淩本同。黃本箴作鉞。唐寫本作橋公之鉞。
立齋按:從唐寫本是。
吐納典謨。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上有則字。
準矱戒銘。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戒作武。
立齋按:從武是,本武王踄阼諸銘而為之也,參注訂。
而居博奕之中。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中並作下。
而在臼杵之末。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作杵臼。
張采劍閣。
梅本采作載。注雲:“元作采謝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采並作載。
其才清采。
梅本淩黃本並同。唐寫本作清采其才。
勒銘岷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勒銘作詔勒,禦覽同。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諭箴石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者下有針也二字。
立齋按:從唐寫本是。
周之辛甲百官箴一篇,體義備焉。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作及周之辛甲,百官箴闕,唯虞箴一篇,體義備焉。”
立齋按:左襄四年,傳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針王闕,於虞人之箴曰....”即此文所本,當從唐寫本為是。
戰伐己來。
梅本淩本黃本伐作代。唐寫本作伐。
立齋按:伐宜作代,唐寫本誤。
箴文委絕。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委並作萎。
立齋按:從萎是,詩小雅:“無本不萎。”離騷:“雖萎絕其何傷兮。”
鄉尹州牧二十五篇。
唐寫本同,梅本淩本黃本卿上並有作字。
立齋按:王校雲,唐寫本州島上有九字,今檢唐寫本確作卿尹州牧,並無九字也,王校誤。
鞶鑒可征。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可作有。
信所謂追清風於前古。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無信字,所作可,禦覽同。
溫嶠傅臣。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傅並作侍。
立齋按:嶠獻侍臣賦,見本傳,從侍是。
引廣事雜。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注雲:“廣一作多,雜一作寡。”唐寫本作“引多而事寡,”禦覽作“引多事寡。”
義正體蕪。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正下有而字。
乃寘巾履。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履作屨。
憲章戒銘。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戒並作武。
立齋按:從唐寫本戒作武是,憲章於武王之諸銘也。
名目雖異。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目作用。
故文質確切。
梅本確作確。注雲:“元作確朱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亦作確。
所以箴銘異用。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異作寡,禦覽作實。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寡是,承上文蓋闕久論之意也。
罕施代惟乘文君子宜酌其遠大焉。
梅本作罕施於代,惟秉文君子,宜酌其遠大焉。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罕施後代,唯秉文君子宜酌其遠大者焉。禦覽焉作矣。
立齋按:梅本之於字為旁注,淩本黃本依改。唐寫本施下作後,焉上有者字,王失校。
銘實器表。
梅本器表作表器,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器表。
立齋按:唐寫本是,王校雲,與德軌對文是也。
警言乎履。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警乎立履”。
立齋按:從唐寫本是。
必核以辨。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注雲:“核元作覆。”
誄碑第十二
大夫之才。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引未本禦覽大上有士字,才作材。
誄者累也。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無累也二字。
立齋按:禦覽非,參銘針篇針者條。
其詳靡聞。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詳並作辭。
立齋按:王校未及唐寫本此條,從唐寫本作辭是。
在萬乘則稱天以誄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在上並有其字。
立齋按:從唐本是。
逮尼父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父下有之字,禦覽逮作迨。
立齋按:逮同迨,見集韻。易係辭:“水火相逮。”注:“相逮、及也。”詩台南:“迨其今兮。”爾雅釋訓:“迨、及也。”二字音義皆同。
觀其憖遺之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切作辭,禦覽同。
暨乎漢世。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乎並作於。
立齋按:王於唐寫本失校。
文實煩穢。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煤作繁。
沙麓撮其要而摯疑成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摯作執,麓作鹿、禦覽同。
安有累德述尊。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累作誄。
而他篇頗疏。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他作結。
而改盻千金哉。
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盻作盼,王於唐寫本失校。
立齋按:盼顧也,從盼是。
傅毅所製。
梅本黃本並同。淩本唐寫本製作製。
立齋按:製製古通,以下如製製辭詞一類字不具列。
辨絜相參。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絜作潔。
立齋按:絜潔古通,廣韻、經典潔同絜。
觀序如傳辭靡律調。
梅本作“觀其序事如傳”。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嘉靖脫“其序事如”四字。
潘嶽構意。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意作思。
易入新切。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王校雲:“唐寫本及禦覽切並作麗。”
立齋按:唐寫本與諸本同作切不作麗,王校誤。
能征厥聲。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征作徽。
立齋按:從徽為長。
工在簡要。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工作貴。
陳思叨名。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叨作功。
立齋按:從叨是。
旨言自陳。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旨作百,言下有而字。
若夫殷臣誄湯。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誄作詠,紀評雲:“誄湯之說未聞。”
蓋詩人之則也。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無人字,之作文。
則觸類而長。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無則字。
雰霧杳算。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霧作霞。
始序致惑。
梅本淩本並同。注雲:“謝雲疑作感。”唐寫本及禦覽惑並同感。
立齋按:從感是。
景而?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效,景作影。
立齋按:從效是,景影古通。
彌取於功矣。
梅本功作工。注雲:“元作功謝改。”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作功。王校引未本禦覽功作切,活字本禦覽作巧。
立齋按:從工為長。
選言錄行。
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錄上有以字,禦覽同。
曖乎若可觀。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曖作瞬。
立齋按:禦覽非。
道其哀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道作述,禦覽作送。
立齋按:從道為長。
淒焉如可傷。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如作其。
碑者埤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埤作裨。
立齋按:埤裨古通。
上古帝皇。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皇作王。
始號封禪。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唐寫本始作紀。
立齋按:從紀是。
樹石埤嶽。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埤作裨。
亦石碑之意也。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石作古,唐寫本無石字。
立齋按:從唐寫本是。
事正麗牲。
梅本正作止。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
立齋按:從止是。
自後漢以來。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以並作已。
句無擇言。
梅本淩本唐寫本並同。黃本句作辭,禦覽同。
周乎眾碑。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乎作胡,禦覽同。
立齋按:從胡是,周勰胡廣也。
莫非清允。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非作不。
其綴采也。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采作辭。
自然而至。
梅本淩本黃本同。唐寫本及禦覽至下並有矣字。
有慕伯喈字。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慕作摹。
立齋按:慕摹皆通,摹字為長。
誌在碑誄。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作“誌在於碑”。
立齋按:此節專論碑,唐寫本是。
添王卻廋。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卻作郗。
立齋按:卻鬱互通,無煩改從。
辭多枝雜。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雜作離。
最為辨裁。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裁下有矣字。
昭紀鴻懿。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禦覽昭作照。
此碑之製也。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製並作致。
立齋按:作製是。
事光於誄。
梅本光下注雲:“當作先。”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光作先。
立齋按:作先是。
是以勒石讚勳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石作器,禦覽同。
樹碑述己者。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已作亡。
立齋按:從唐寫本作亡是。
寫實追虛。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實作遠。
銘德慕行。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慕作纂。
文采允集。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文采作光采。
頹影豈忒。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忒作戢。
立齋按:從忒為長。
哀吊第十三
賦憲之諡。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注雲:“孫雲:『當作議德。』”
立齋按:賦憲二字,出汲?周書,見紀評。
蓋下淚之悼。
梅本淩本並同。黃本下作不,唐寫本下淚作下流,禦覽作下淚。
立齋按:短者曰哀,蓋指卑者而言,故從下流。
必施夭昏。
梅本淩本黃本唐寫本並同。梅本注雲:“元作天。”
立齋按:天為形近而訛,從夭是。左傳昭十九年子產曰:“寡君之二三臣於瘥夭昏。”舍人本此。
事均夭橫。
梅本淩本黃本並同。唐寫本及禦覽橫並作枉。
立齋按:不得其死為夭,不順其理為橫,枉義與橫近,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