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求長生不老與坑殺儒生:有了千錢想萬錢,做了皇帝想成仙。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幸到齊國故地,徐巿等上書,說東海中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秦始皇命他帶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求。後於前215年,又派盧生去尋仙人羨門、高誓,又派侯公等人尋不死藥。盧生尋仙、求藥不得,先是偽造圖書獻給秦始皇,又讓秦始皇“微行以辟惡鬼”,行止隱密不讓人知道,這樣不死藥才可能得到。秦始皇果真照辦,並自稱“真人”。但不死藥不可得,盧生與方士侯生相謀:秦始皇專斷暴虐,不如早日脫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在前212年命禦史追查鹹陽諸生,諸生互相告密,秦始皇親自圈定四百六十餘人,活埋在鹹陽。這就是坑儒事件。
有人認為所坑殺的是方士,與儒生無關,因為起因是方士。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扶蘇言:“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因此,應當說坑殺的有方士,有儒生。但要劃清坑儒與摒棄儒學的關係。秦始皇重法,並吸取儒學中有利於鞏固其統治的因素,因此,對為秦皇朝服務的儒生,也並不坑殺。二世時有儒生叔孫通等人。可見,儒生在秦朝並未受歧視。當然,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既不能因秦始皇坑殺儒生,就說他與儒生作堅決鬥爭,也不能因他利用過儒生,就否認坑儒。因為,儒、法兩家對統治者來說,都是利用來鞏固統治的工具,哪一家哪一點有利於鞏固統治就用哪一家哪一點。政治家不是宗教信徒,不會死死地虔誠信奉某一種宗教,他們是現實的,不是“殺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而是“有用即是真理”。
三、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在這一個基礎上,開始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北征匈奴
匈奴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以遊牧和狩獵為謀生手段。戰國後期強大起來,趁中原各國戰事紛亂之時,占據了河套地區,經常襲擾和掠奪北方的秦、燕、趙等國。各國築長城抵禦。秦統一後,在前218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收複河套地(即河套地區),設縣建郡,移民墾荒。不僅起了阻止匈奴軍事進擾的作用,而且有利於邊境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修築萬裏長城:前213年,在燕、趙、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郡的萬裏長城。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調查和統計,秦始皇長城5000多公裏
長城的意義:
秦朝暴政與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無限創造力,成為中華民族文明悠久的象征。
2、南平百越
南方和東南居住著越族,有於越(即勾踐稱霸的越族)、東越(也叫甌越,今溫州)、南越(兩廣)、雒越(越南北部)等,通稱為百越,各自獨立,互不相屬。
秦滅楚後,即滅於越(浙江紹興),設會稽郡。前221年,分別征服了東甌和閩越,設閩中郡。前219年,尉屠唯率軍與越族戰爭,相持三年,取勝。史祿主持開興安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流域,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這對溝通古代交通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清,靈渠還被稱為“三楚兩粵之咽喉“(《修複陵河曆年》)。秦始皇三十年(前214年),終於征服了南越,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遷三十萬人,與越族人同住,促進了氏族融合。
3、秦朝的疆域
在征服越人、北伐匈奴之後,“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以上言論純屬官方觀點,我娛樂江湖勢死顛覆上麵的介紹.請各位朋友砸票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