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皇權和皇位的確立
把古代傳說中的神和人間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
尊君措施:諡號廢除,令詔製。
B、中央官製
三公:丞相,禦史大夫,太尉(虛設,掌握在皇帝手中)。
九卿:奉常、郡中令、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廷尉、衛尉。
博士:雖無實權,但可參加議論。
這樣,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麵都處於相互牽製狀態,任何人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後掌握於皇帝之手。
C、地方官製
區劃:郡、縣、鄉、裏四級
郡:郡守、郡尉、監禦史
縣:縣令長、縣丞、縣尉
鄉:三老、嗇夫、遊徼
裏:裏正(裏典,為避諱而改)
上計:各郡每年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治安情況。
2、擴大軍隊
中央預備軍和地方武裝
總數在一百萬以上
3、加強治安
從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也沒能看到的秦朝法律文書,可以看到政府對農民剝削的情況和殘酷的刑法等。
鞏固統一的措施
除上述建立和健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以外,秦皇朝還推行了一係列鞏固、加強統一的政策和措施。
1、確認土地私有:“令黔首自實田”
2、統一文字:
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對各國原來的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說文解字?敘》)。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體編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作為標準的文字範本。當時還有更簡便的隸書。
意義:對文化、政治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語言也不一致,但文字始終是統一的,而文字統一對經濟、政治的統一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3、統一貨幣
四種貨幣:刀、鏟、圜、貝。
貨幣統一後,克服了過去使用、換算上的困難,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而內方外圓的圓線形式,沿用千年。
4、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就是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由政府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至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意義:度量衡器是商品交換的工具,又同征收賦稅有直接關係。所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目的是便於對人民的剝削,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然而,度量衡的統一,在客觀上對經濟的發展和各地聯係的加強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因此,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
5、墮壁壘,修馳道
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以鹹陽為中心的馳道,一是向東直通齊、燕地區,一條直達吳楚。
直道:前212年,由鹹陽經雲陽、上郡到九原(今內蒙古包頭附近),一千八百裏(約合今一千四百裏),目的是防禦匈奴。
五尺道:由常頞主持在雲南、貴州地區修成,道寬五尺。
新道: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成新道。
這樣,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聯在一起。又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修築道路,對於促進當時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起著積極作用,在軍事和政治方麵,也具有重要意義。
6、加強思想控製
A、前221年的分封之議,丞相王綰等主張分封,廷尉李斯主張廢分封,秦始皇采納李斯意見。
B、焚燒詩書:前213年,仆射周青臣對秦始皇頌功頌德,博士淳於越主張分封、師古。一個恭維,一個指責,在秦始皇聽來自然感覺不一樣。丞相李斯抓住“師古”大做文章,主張以吏為師。建議:凡《秦記》以外的史書,非博士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隻準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後,若再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若知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有願學法令者,以吏為師。這就造成了曆史上的焚書事件。
其實,無論是主張分封或郡縣的人,都是為秦始皇長久統治打算,本無根本對立。但李斯借題發揮而釀成焚書事件,原因是地主階級掌握政權後,十分注意加強思想統治,他們需要老百姓戰時能為他們賣命,平時能為他們效力,不需要具有獨立的思想意識,頭腦越簡單越好,而焚書,是他們認為控製人民思想的有力手段,結果卻適得其反。一方麵焚書給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百家爭鳴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一次致命打擊。另一方麵,他們所焚燒的詩書,傳到了現在,所要保存的醫藥、卜筮、種樹的書也沒有傳下來。其實,儒家詩書同分封也沒有什麼必然聯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沒有複辟分封製,而正是由他完成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體係的構築。再則,焚書不能控製人們的思想,也不會挽救秦朝滅亡。章碣《焚書坑》稱:“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