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很多國家都流行“熱水治病”,也就是說疲勞或者是有點小病的話,泡泡溫泉就可以治病。確實,洗個熱水澡就可以減輕“酸脹”“痛楚”“疲倦”等不適症狀,這些都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經驗,所以說,“提高身體的體溫”可以治療疾病是有實踐依據的。
自然界裏並不存在醫生、護士和醫院,很多野生動物生病或受傷時,會通過“不吃食物(絕食)發熱”來進行自我治療。
我們人類得了感冒、肺炎等炎症,或是癌症、風濕病等自身免疫係統的疾病時,大都會伴隨發熱現象。這是因為發熱後,就會促進以白細胞為中心的免疫細胞的活動,從而提高免疫力,抗禦疾病。
相反,研究又表明,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癌細胞在35℃的低溫裏繁殖速度最快,而溫度超過393℃的話,癌細胞則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下降,身體的種種不適——也就是疾病,就會出現。體溫降低後,脂肪和糖分不能夠充分“燃燒”,也是高血脂症及糖尿病(高血糖)產生的一個原因。
近50年來,亞洲人的體溫平均下降了約1℃。體溫是36℃(人類平均體溫)的人很少,而體溫在35℃左右的人則越來越多。體溫低才是產生很多常見病的主要原因。
在本書中,盡管現代營養學沒有被提及,但是中醫學從2000多年前開始就重視用“提高體溫的食物”治病一事,將在開頭就進行闡述。此外,對於產生現代文明病主要原因的“低體溫”,本書還會詳細闡述“提高體溫的食物”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通過參考本書,你能夠提高你的體溫,從而使身體越來越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榮幸了。
石原醫學研究院院長石原結實
●本書中收錄了多種“暖身食材”,介紹了消除體寒的飲食。在烹製提高體溫的菜品中,“生薑”和“大蔥”被大量使用,這是因為做菜時經常放這些東西的話,就會做出暖身菜品。請參考本書的菜品,自己動手做一做吧!
●本書中的菜品基本上都需要加熱,這是因為吃溫暖的菜品,可以使血液暢通,提高體溫。希望覺得自己體寒的人,可以養成吃熱飯的習慣。
●在本書末尾處介紹了體寒的類型。意識到自己體寒的人,要先認識自己的類型和傾向,了解自己的體溫狀況。有時候盡管自己意識不到,也可能會是偏寒的體質,所以,請首先確定自己的體寒類型吧。
關於本書菜品的做法
●食材表中標記“√”(紅色)的是暖身食物。也有些食材,即使食性不屬於“溫(暖身食材)”,通過加熱也會有暖身效果。
●食材的分量,是按照標記的人數確定的。
●計量的單位,1杯=200ml,1大勺=15ml,1小勺=5ml。
●“少許”和“適量”,是指調味時根據情況添加的分量。此外,標記“適宜”的佐料是照片中的菜品在烹製過程中使用的,即使不使用也可以。
●本書的菜品中,“砂糖”均是指的紅糖。煮肉時加入紅糖的話,會增加肉的濃鬱香味,提高暖身效果。
●本書中菜品使用的鹽,均是天然鹹鹽,內含豐富的礦物營養素,有很好的利尿功效。
●“湯汁”是用幹鰹魚或金槍魚熬製成的,使用其他幹海魚熬製亦可。“高湯”是把1塊固體湯料融化在2杯水裏做成的。
●除了特殊情況之外,本書中所標記的熱量值均是指一人份菜品所含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