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看開術——煩惱隻因看不開(3 / 3)

想必,隻有經曆過痛的人,才能真正看的開,體會到健康快樂活著的美好。

◆看得開的人無煩惱

為什麼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感覺自己有太多的無奈,有太多的煩惱,有太多的痛苦,根本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呢?為什麼有些人盡管身處逆境,卻整天樂嗬嗬?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鬱鬱寡歡?說到底是一個人的心胸問題,具體說,就是因為看不開。

要知道煩惱都是自找的。菜不好,你可以做得好吃點;衣不好,你可以洗幹淨點;住不好,你可以擺得整潔點。盡可能過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常言道:不如意事十八九。既然一生之中有哪麼多不如意的事要麵對,那麼,我們不得不找一種方法來化解這些問題。許多人都找到了這種方法,它就是盡可能地去包容他人,盡可能地學會看開。

一天,神對一個名人說:你的車子、房子等所有的財產都是我給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

既然神意不可違,那個名人隻好交還了所有的財產,成了兩手空空的窮人。幾天後,神又來講: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給你的,我也要收回。

無奈,名人隻能從命。變得孤苦伶仃。又過了幾天,神再次到來,說:你的身體、血液、骨髓也是我給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詫異地問:“那什麼才是屬於我自己的東西呢?

神答道:有一樣東西是別人永遠都無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那就是你生命中曾經愛過、恨過的人和經曆過的所有事。而這些,才是真正永久屬於你的幸福。

人的一生經曆苦難並非壞事,而是一筆財富,當我們麵對天下的桃李,那不就是我們的幸福嗎?既然人生是由無數個煩惱串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微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達觀一些呢?

“看得開”是一個超越個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達大度,是“知足更勵前,知止以不止”的拚搏進取,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的安之若泰,水波不興——這種以退為進的智慧,正顯示了一個人包容萬事萬物的胸襟和大智大勇。

一位訪美中國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到一位賣花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穿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的神情卻是那樣祥和興奮。

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說:“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麼不呢?一切都這麼美好。”

“對煩惱,你倒真能看得開。”女作家隨口又說了一句。

豈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驚:“耶穌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時,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後就是複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複正常了。”“等待三天”,多麼富於哲理的話語,多麼樂觀的生活方式。它把煩惱和痛苦拋下,全力去收獲快樂。

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有一句話:“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這比較直觀地講出了其中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

在生活中經常不快樂的人,一種是思想比較狹隘。這種人,一件小事往往看得很大,很嚴重。一種是思想比較敏感,明明是在說別人,他卻認為是在影射他,神經過敏,疑神疑鬼,心裏不痛快。還有一種是思想悲觀。一事當前,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在困難中看不到希望,在勝利時又時時擔心出問題。“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種人,該快樂時快樂不起來,而有了事情就更是沮喪、悲哀了。

著名作家張賢亮寫過一篇《心安即福地》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裏,他回憶了自己18歲從北京攜老母弱妹來到寧夏,後來年過不惑而孑然一身,為省一角錢而步行十五公裏去乘車的經曆。是的,世事萬物即在心,心安了,人也樂了。心不安,即使錦衣玉食、華屋豪車,同樣不會快樂。約翰·奈斯比特說:“我們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求平衡起來。”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文革”期間,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僅遭到無數次的批鬥,每天還要負責打掃曆史博物館的女廁所。後來,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濘的湖北鹹寧接受勞動改造。可沈從文毫不在意,他在鹹寧時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一句話,竟使那段苦難的日子飄蕩著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濘的鹹寧描述成王孫可遊的人間仙境。

“荷花真好。”身陷苦難卻仍為荷花的盛開欣喜讚歎不已,這是一種趨於澄明的境界,一種曠達灑脫的胸襟,一種麵臨磨難坦蕩從容的氣度,一種對生活童子般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無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由此可見,影響一個人快樂的,有時並不是困境及磨難,而是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中,快樂必然會占據你的每一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