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儒生打扮,親自到鬆江拜訪他,希望能與他締結姻緣,又為他作《男洛神賦》,盡情直言心中愛戀。
然而,無論她姓楊還是姓柳,無論是宋轅文還是陳子龍,她的身份注定了是她愛情上的致命傷。陳子龍的正妻張孺人精明能幹卻嚴厲非常,她不反對丈夫納妾,不過隻接受良家女子,柳如是和陳子龍的愛戀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是放棄還是等待?柳如是的心情是矛盾的。她去了嘉定,希望暫時的離開能幫助自己理清思緒。幾番思量後,1635年春,她回來和他同居了。以她的心高氣傲,會選擇讓自己屈居於這尷尬的外室身份,無非是因為,情到濃時,心不由己。
玉階鸞鏡總春吹,繡影旎迷香影遲。
憶得臨風大垂手,銷魂原是管相思。
-明·柳如是《楊柳》其二
她的詩詞,見證了她和他在一起恩愛相依的美好,無奈始終改寫不了勞燕分飛的結局。快樂、幸福的時光,短暫得隻有一個春天,張孺人就設法拆散了他們。這一年,她十八歲。
留他無計,去便隨他去。她在詞中這樣寫道。事實上,她也是這樣做的。敢愛敢恨的她,勇於衝破世俗傳統對女性的束縛,追尋自己的愛情和幸福,但當愛情流失、愛人必須遠走時,她也並不苦苦糾纏,對宋轅文對陳子龍,她都是如此。
然而,曆經兩度愛情失意後,她很是心灰意冷。她取《金剛經》中“如是我聞”語,為自己更名“如是”,字“我聞居士”,大有削發出家、皈依佛門之意。
可她畢竟不是尋常女子,不會將全副心思放在男女之情上,而年輕如她,豔幟飄揚如她,也很難做到心如止水、悉心向佛。五年的沉寂後,她的生活再次泛起了漣漪。
由於受到嘉定謝三賓的騷擾,柳如是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生活方向。為了找到保護傘,避開謝三賓的糾纏,她想起了謝三賓的老師、一個曾作詩讚賞自己才華的人,他就是年近六十的東林領袖錢謙益。
她當眾宣言“吾非才學如錢學士虞山者不嫁”,並於1640年,乘一葉扁舟到杭州,儒冠儒服拜訪錢謙益的半野堂。那一天,她以豔麗的容貌和敏捷的才思,使得他對她傾心不已。為了她,他命人在附近的紅豆山莊用十天時間建築小樓,命名為“我聞室”。精美別致的小樓落成之日,他還特意作詩抒懷:
清樽細雨不知愁,鶴引遙空鳳下樓;
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
曲中楊柳齊舒眼,詩裏芙蓉亦並頭;
今夕梅魂共誰語?任他疏影蘸寒流。
“綠窗還似木蘭舟”,小樓是按她喜歡的畫舫修建而成,他的一片深情讓她感動不已。也許是同樣嚐過生命的苦澀,比她大了足足36歲的他,給予她的那份情感比一般少年公子來得更為純真、深刻。她回贈他《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一詩,借詩表明心跡:
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夢裏,向來煙月是愁端。
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帳容顏獨自看;
珍貴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欄。
是的,這時的她受他以上賓之禮相待,是極為快樂的,可想起曾經的“柳花如夢”“向來煙月”,也不由為曾經身為姬妾、妓女的生涯而滿腹心酸。她慶幸自己遇上了他,這個男人是真正地理解自己、尊重自己,他的雍容大度和寬宏氣量,令她心折。
年齡的懸殊算什麼呢?她很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身份的微賤又算什麼呢?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心靈需要什麼。
翌年夏天,他不顧世俗輿論,在原配健在的情況下,以正妻之禮迎娶了她。婚後,他在杭州西湖湖畔為她築壯觀華麗的“絳雲樓”,樓中藏書七十三櫃,並於樓下設立床帳,雙雙棲居於此。
錢學士迎娶妓女,他們的驚世駭俗之舉惹得世人議論紛紛,縉紳者流更是驚呼:“褻甚矣!”可對她來說,傳統的束縛、流言蜚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自己的幸福。尋尋覓覓多年,她終於告別了飄零的過去,找到獨屬於她的安穩靜好。
隱隱河東柳,迎酬盡黨人。
序題戊寅草,帳設絳雲茵。
殉國艱於死,懸棺矢不臣。
皇皇多列士,俠骨讓紅唇。
-清·遠鬼齋主人《訪秋水閣吊柳如是》
她和他遊山玩水、恩愛和諧的好日子隻持續了三年,便被甲申之變的驚雷震破。1644年,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她支持他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可短短一年後,清軍攻破南都,中國頓成滿族天下,他作為舊朝遺臣、一方名士,不得不麵對命運進行重新選擇。
是忠於舊主還是侍奉新朝?他有些舉棋不定。而性情剛烈的她,眼見明朝滅亡的命運已無可改變,便提議兩人同投西湖自盡,以死全節。
那個夜晚,他們駕一葉小舟,飄進了西湖深處,在朦朧的月光下,飲酒,道別,相約著來世再續情緣。她沒有想到,就在她率先起身預備投湖的那一刻,他突然反悔了。“老夫體弱,不堪寒涼,不如我們改日再來吧?”他說。
夫君本誌期安槳,賤妾寧辭學歸舟。她對他的猶豫退縮感到失望,無奈地作出退讓,提出隱居世外。他唯唯諾諾地答應了,卻又陽奉陰違,剃發梳辮,加入了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