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頭顱骨及骨骼已被發現,而怪嘴龍的頭顱骨包括有明顯的三角方顴骨及鱗狀骨。它的特征包括有狹窄的喙嘴,在每根前上頜骨都有7個圓錐形牙齒、不完整的骨質鼻中隔、直線排列的鼻腔、缺乏次生齶、2組骨質的頸部甲板及一些長圓朿U。
怪嘴龍被分類在甲龍下目中的甲龍科,是其他甲龍科的姐妹分類單元,與大部分種係發生學假說一致。但是這些研究隻是針對頭顱骨,而其他有關多剌甲龍亞科的特征都是在顱後骨骼的。
裝甲龍
裝甲龍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是多刺甲龍的近親。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發現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卡斯特縣的拉科塔組,可能屬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由於過去對化石的錯誤鑒定,裝甲龍目前的資料不多。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學者將它歸類為多刺甲龍的異名,但最近的研究則接受它為一個資料不足的有效屬。它是以羅馬帝國的方陣步兵為名。
1898年,N H.達頓在南達科他州的布法羅裂口車站附近發現這些化石。正模標本(編號USNM4752)包括肋骨、尾椎、部分右肩胛骨喙突、兩邊肱骨的部分、右股骨、及多塊鱗甲與尖刺。1901年,弗雷德裏克·盧卡斯簡略地描述這個標本時,將化石歸類為劍龍的一個新種,馬氏劍龍。1902年,盧卡斯將這個種獨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馬氏裝甲龍。1914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完整地描述了這個標本。
威廉·T.布洛斯和哈維爾·佩雷達·蘇韋維奧拉都主張裝甲龍是與多刺甲龍是相同的動物,並將裝甲龍歸類於多刺甲龍的一種,成為馬氏多刺甲龍,但這個論點後來遭到推翻。肯尼思·卡彭特及詹姆斯·柯克蘭認為武裝龍與多刺甲龍的許多類似處,其實是甲龍下目的祖征,或是根據骨頭的破損地方而設立的,股骨特。
1901年,盧卡斯首先發現裝甲龍與多刺甲龍的相似性,兩者最類似的是其鱗甲,不過裝甲龍卻沒有多刺甲龍的薦骨鱗甲。目前它們都被分類在甲龍下目的多刺甲龍亞科或多刺甲龍科,或甲龍下目中的分類不明屬。
另有研究指出裝甲龍及多剌甲龍都有尾錘,但這是錯誤鑒定的結果。以多剌甲龍為例,它們具有尾椎、骨化筋鍵及裝甲,但被錯誤鑒定成尾錘。
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估計裝甲龍臀部約有1.2米高,是四足草食性的恐龍,以低矮植物為食物。裝甲是它主要的防禦特征。
2001年,威廉·布洛斯得到關於多剌甲龍亞科的新資料後,重新評估了裝甲龍的裝甲,並發現它可分為以下幾類:
(1)肩膀尖剌。
(2)身體兩側尖朿。
(3)位於薦骨位置的尖剌及鱗甲。
(4)高、不對稱及基部中空的尾巴裝甲。
(5)不同大小的基部實心、具棱脊的小鱗甲。
牛頭龍
牛頭龍是種原始甲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惠特蘭郡,當地屬於Cloverly組,年代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
模式種是克氏牛頭龍,是在2009年由克裏斯登·帕森斯與WilliamL.Par—sons敘述、命名。屬名意為“水牛頭”,tatanka在拉科塔語意為“水牛”,kephale在希臘語意為“頭”,意指煩骨的形狀;種名則是以JohnPatrickCooney家庭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M0R1073)是一個部分顱骨,缺少口鼻部前端、下頜,完整的顱骨長度約為32厘米。除了顱骨以外,還發現一些肋骨、皮內成骨、牙齒。這個標本屬於一個成年個體。
由於這些化石沒有變形的跡象,因此與相同地區發現的蜥結龍相比,兩者可以輕易地辨別出來。牛頭龍的頭部呈圓形,具有大型眼窩,顱骨頂端有一個橫向的大型棱脊。根據已發現的唯一牙齒,牙齒缺少舌麵隆突。目前已發現2個皮內成骨,其中一個完整無損害,長13.7厘米,寬11.5厘米,內部中空,
呈圓錐狀。
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牛頭龍是原始甲龍科,是加斯頓龍的近親。牛頭龍的原始特征包含:前上頜骨仍有牙齒、顱骨仍具有側顳。
林龍
林龍又名森林龍、叢林龍或海拉爾龍,是種原始甲龍下目恐龍,是理查·歐文在1842年提出恐龍總目的第一次定義時,所參考的三類動物之一,而且是當中最不清楚的。1832年,吉迪恩·曼特爾在英格蘭南部的蒂爾蓋特森林發現林龍的標本。因此林龍的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森林)加上(蜥蜴)而來。標本目前存放在倫敦的自然曆史博物館,並保存在被發現時的石灰岩內。這個標本是林龍的最完整標本。
林龍生存於下白堊紀凡藍今階至貝裏亞階,約1億3500萬年前的。吉迪恩·曼特爾原先估計它們約有7.6米長,或約是當時其他恐龍的禽龍及斑龍的一半長度。目前估計林龍隻有約6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