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是相當典型的裝甲恐龍,在其肩膀處有3根長尖剌,臀部有2根尖剌,以及沿背部有3列裝甲。尾巴可能還有1列裝甲。林龍的頭部很長,較像結節龍多於甲龍。頭部前有喙狀嘴,顯示它H可能是吃地麵上的低矮植物。
林龍的化石,仍位於母岩中。模式種是武裝林龍,是在1833年由吉迪恩—曼特爾描述、命名的,當時是林龍屬的唯一物種。它們的化石隻有2組部分骨骼、一些尖剌與鱗甲以及其他不同的小型碎片。最完好的標本是一組骨骼的前半段,但缺乏了大部分的頭部,隻有在石灰岩表麵的部分可供研究。
Polacanthoidesponderosus、康氏林龍以及歐文氏林龍過去曾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但目前都已確定為武裝林龍的異名。曾有科學家提出林龍與多剌甲龍其實是同一物種,但兩者的骨骼結構上卻有數處的不同。
在傳統的分類,林龍是屬於原始結節龍科下的多剌甲龍亞科,如同加斯頓龍及多剌甲龍。1990年,多剌甲龍亞科被誤認具有小型尾槌,而被重新分類為原始的甲龍科,因此林龍可能是原始的甲龍科,但多剌甲龍亞科的整體研究仍不清楚。多剌甲龍亞科最繁盛時期是於巴列姆階的北美洲及歐洲,但在很短的時間後就滅絕了,並由較衍化的甲龍科所取代。
1871年所繪製的林龍素描,林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薩西克斯郡發現。在懷特島及法國亞爾丁還發現其他的化石,但在法國發現的化石可能是屬於多剌甲龍的。在1833年,吉迪恩·曼特爾將他的發現出版了平版印刷,之後在1840年出版了另一幅繪圖。
曼特爾原先提出林龍的意思是“森林蜥蜴”,是以化石發現地的蒂爾蓋特森林來命名。後來,他又指出這是指“威爾德的蜥蜴”,即以發現林龍的早白堊紀威爾德岩層來命名;威爾德也帶有森林的意思。
武裝林龍的種小名意為“有裝甲的”,是因在它們的背部有多排尖剌,尾可能有。
甲龍
“一隻凶猛的食肉恐龍猛然撲向一隻小恐龍,但是不管它怎麼咬、怎麼抓,就是咬不住、抓不破那隻小恐龍的身體。原來,小恐龍身上長著一層堅硬的厚甲,簡直就像披蓋著裝甲的小坦克一樣。最後,食肉恐龍隻好無奈地走開,去尋找別的獵物去了。”這是美國的一部關於恐龍的動畫片裏的一個場麵。但這絕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根據科學家對恐龍的研究而合理設計的鏡頭。事實上這樣的場麵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不知真實地發生過多少次呢!這種身上長有硬甲的小坦克似的恐龍就叫做甲龍。各種甲龍組合成了恐龍大家族中一支獨特的類群,叫做甲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綱、鳥臀目、甲龍亞目。
甲龍類是恐龍大家族中較晚出現的類群,直到白堊紀之末才剛剛登上曆史舞台。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2排剌,頭頂有1對角。甲龍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4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
甲龍生存於白堊晚期,同時有許多重型的恐龍,像是暴龍。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又稱尾錘)提供很好得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劍龍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們的是甲龍類。從自衛手段上看,甲龍已經使自己發展到了頂點;全身披著厚重的甲骨,有的還配有利剌。這種名為林龍的甲龍全長6米,頸部、痛部和身體兩側部覆蓋著骨質甲片,甲片上密布著脊突。皮膚厚實似皮革,極具韌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豎立著尖如匕首的棘剌,身體兩側也各有1排尖剌。這種嚴密的防範措施,抵擋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
甲龍是一類以植物為食、全身披著“鎧甲”的恐龍。它們一般有5—6米長,後肢比前肢長,身體笨重,隻能用四肢在地上緩慢爬行,看上去有點像坦克車,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龍。
大麵甲龍生存在6800—6550萬年前,是上白堊紀麥斯特裏希特階末期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存在的恐龍。模式標本是從美國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被發現的,而其他標本則於懷俄明州的蘭斯地層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llard地層被發現,所有都是在白堊紀末期時代的地層。
在白堊紀時,蘭斯地層、地獄溪地層及Scllard地層位於分隔東西北美洲的白堊紀海路西岸。它們是一個闊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東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脈。這些地層大部分是由砂岩及泥岩組成,形成泛濫平原的環境。地獄溪地層是這些地層最多被研究的。當時,地獄溪地層是亞熱帶,有著潮濕及溫暖的氣候。很多植物品種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較小的是鬆科、蕨類及蘇鐵科。豐富的樹葉化石在這地區的多個地方都可以找到,顯示這地區曾經是由小樹組成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