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搖角龍類恐龍(4)(3 / 3)

一個較型的頭顱骨原先被建立為第二個種,長喙準角龍,這是根據其大、比例較長的口鼻部以及較短且向前彎(而非向上)的角。但是有古生物學家發現這個頭顱骨可以視為華麗準角龍的變異個體,所以它可能是屬於同一種。

有研究認為準角龍是兩性異形的種,而長喙準角龍其實是一頭雌性。其他準角龍的頭顱骨都是較大及短,口鼻部較粗,角較長及向上彎曲,這可能就是雄性特征。兩性異形在其他屬中亦可見,如較為顯著的有三角龍、牛角龍及五角龍;較不明顯的有開角龍。原始角龍下目的原角龍亦有著兩性異形的特征。

雙角龍

雙角龍是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1具保存較差的頭顱骨,是在1905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蘭斯組。許多年來,雙角龍曾被認為是三角龍的一種,但1996年的一個研究認為雙角龍是一個獨立的屬。雙角龍的學名曾先後為Diceratops、Dicemtus,但者卩被其他動物所使用。2007年,雙角龍被改名為Nedoceratops。

雙角龍最初被命名為Diceratops,意為“兩隻角的麵孔”,但這名稱已被一種膜翅目動物先使用。2008年,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等人將其學名改為Dicemtus。但是在2007年,A.S.Ukrainsky就已注意到雙角龍的命名問題,於是將它們改名為Nedoceratops,意為“不足夠的有角麵孔”,意指它們缺乏鼻角。由於Ukmin—sky的改名時間較早,具有優先權,而Diceratops、Diceratus者卩成為次異名。

海氏雙角龍的頭顱骨描述、命名雙角龍的文獻,是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所著的角龍科專題論文的一部分。但不幸的是馬什在1899年去世,沒有完成此專題論文,約翰·貝爾·海徹爾則協助完成有關三角龍的部分。但是海徹爾也在1904年死於斑瘮傷寒,終年42歲,有關的部分仍然未完成。於是理查·史旺·魯爾在1905年完成這個專題論文,並發表了海徹爾對該頭顱骨的描述,並命名為海氏龍。

由於雙角龍的描述是由海徹爾所著的,而魯爾隻是負責命名及出版的。他本人並不怎麼認同雙角龍的獨特性,認為它其實是病變個體。直至1933年,魯爾改變了他對雙角龍的想法,他將雙角龍分類成三角龍屬下的亞屬,並認為海氏三角龍及鈍頭三角龍的差異是因年老所致。

雙角龍的化石隻有1具頭顱骨,如同海徹爾所研究的其他三角龍頭顱骨,都是在美國懷俄明州東部發現的。表麵上,雙角龍類似三角龍,但詳細研究下發現它有一些奇特的地方。它的鼻端上(三角龍鼻角的位置)隻有1個圓隆起部,而枕骨上的額角幾乎是筆直的。與其他三角龍頭顱骨比較,雙角龍的頭顱骨較大,但麵部較短。不像三角龍,雙角龍的頭盾有大型洞?L。它們有一些特征可能是因病變所致,但另外一些卻有可能是遺傳的特征。有幾個學者都認為雙角龍可能是龍的直先,是的。

甲龍類恐龍

出現於1億25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甲龍是四足行走的鳥臀類恐龍。它們最顯著的外部特征是全身除腹部以外均被發達的骨甲覆蓋。甲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有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隻發骨頭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