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搖角龍類恐龍(4)(2 / 3)

小臉無鼻角龍的頭骨。位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無鼻角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被壓碎、輕微扭曲的頭顱骨,是於1923年由多倫多大學的挖掘團隊在艾伯塔省的紅麋河附近發現的,當地屬於馬蹄鐵峽穀組。1925年,由威廉·帕克斯所發表、命。

目前隻有一個種,稱為小臉無鼻角龍。其他從猶他州發現的化石,曾於1946年被命名為猶他無鼻角龍,但目前被改歸類於牛角龍。

無鼻角龍是屬於角龍亞科之內,這是一類草食性恐龍,有著像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無鼻角龍與牛角龍似乎是近親。

無鼻角龍頭部的描繪由於無鼻角龍隻有其頭顱骨,科學家對於整體的構造所知甚少。頭顱骨有著寬闊的頸部頭盾,其上有2個橢圓形的開口。它的額角長度中等,但它的鼻角則較大部分角龍下目短及鈍。它的身體被假設是與角龍下目相似,根據頭顱骨的大4、,無鼻角龍的身長估計有6米。

就像其他角龍下目一樣,無鼻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在白堊紀時期,顯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無鼻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女n蕨類、蘇鐵科及鬆科。它們可能是用目卩鋒利的喙狀嘴來咬碎葉子的。

準角龍

準角龍,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臉部有三隻角、鸚鵡般的喙狀嘴,頭後有長的頭盾。在眼睛上方的兩隻額角較鼻角為長。準角龍約有6米長。準角龍的頭盾非常獨特,呈長方形,邊緣有大型三角形頸盾緣骨突,以及比五角龍與牛角龍較小型的洞孔。另一個特征是在身體中線的兩邊有一對骨節,接近頭盾的末端。

準角龍的頭骨,位於堪培拉國立恐龍博物館。1914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郎建立準角龍屬,他認為準角龍是一種過渡性物種,與獨角龍及三角龍有關,是它之間的中間型生物。

目前隻有一個有效種,稱為華麗準角龍,種名意指其邊緣多角的頭盾。另一個種被稱為長喙準角龍,是在1929年建立,但這個種已被普遍認為是華麗準角龍的。

1912年,準角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紅鹿河附近被發現,由巴納姆·布郎率領的挖掘團隊所發現。正模標本是頭顱骨的後半部,也包括長頭盾;此外,還發現幾塊其他的部分顱骨,目前都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1924年,一個完整的頭顱骨被發現,並於5年後被命名為長喙準角龍。另一個標本於1925年被發現,雖然沒有了頭顱骨,但卻是最為完整的骨骼,包括有完整的脊柱直至尾巴末端的脊椎。這個標本存放於渥太華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之後還發現其他化石,包括了在艾伯塔省的一二個骨床’但當中很少化石是屬於準角龍的。

華麗準角龍準角龍的頭盾非常獨特。頭盾是呈長方形,邊緣有大型的三角形頸盾緣骨突,以及比五角龍與牛角龍較小型的洞孔。另一個特征是在身體中線的兩邊有1對骨節,接近頭盾的末端。

大部分準角龍化石都是在艾伯塔省的馬蹄峽穀組被發現,被認為是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裏希特階早期,距今7400萬—7000萬年前。在美國懷俄明州的阿榮德地層也發現類似準角龍的頭盾碎片,年代也屬於馬斯特裏赫特階早期。但是在恐龍公園組亦有發現有準角龍特征的頭盾碎片,被估計是屬於較早的坎帕階末期(7800萬—7400萬年前)。這代表有比華麗準角龍更早的化石紀錄,甚或是另一個相關的物種。

相較於相同地區的其他角龍科恐龍,準角龍的數量相當少見,而馬蹄峽穀組及恐龍公園組的化石都是在近海的沉積層發現的。這顯示準角龍可能是生活在沒有其他角龍科的河口地區。在白堊紀末期,有花植物開始普遍,但數量仍較少,所以角龍類可能以當時最普遍的鬆科、蘇鐵科及蕨類植物為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