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龍是於1995年由史考特·山普森正式描述及命名,他也把相同屍骨層的其他化石命名為河神龍。野牛龍是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可達6米長。野牛龍通常被描繪成有一個低矮、大幅向前彎的鼻角模樣,就像一個開瓶器,不過這個角可能隻在成體中才有。野牛龍與有明顯額角的角龍科(如三角龍)不同,它的額角是低、圓形的。在較小型的頭盾頂端有1對大的尖角伸向背部。
低密度的屍骨層代表有群體動物在災難(如旱災或洪水)中集體死去。這證實了野牛龍及其他的尖角龍亞科(如厚鼻龍及尖角龍)都是群居的動物,就像現今的美洲野牛或角馬。相反的,開角龍亞科(如三角龍及牛角龍)通常被發現的是單獨的化石,因此它們被認為是獨居的動物,不過有足跡化石推翻這種假說。就像其他的角龍科,它有複雜的齒係可以咬碎最粗糙的植物。
野牛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中晚期,7500萬—7000萬年前。同期的恐龍包括:基礎鳥腳下目的奔山龍、鴨嘴龍科的亞冠龍、慈母龍及原櫛龍、甲龍科的埃德蒙頓甲龍及包頭龍、暴龍科的懼龍,以及小型的獸腳亞目斑比盜龍、纖手龍及傷齒龍,反鳥總目的Avisaums,及角龍科的短角龍及河神龍。野牛龍生活於溫暖及半幹燥的季節性環境。其他與野牛龍一同發現的化石包括有雙殼綱及腹足綱,野牛龍的骨頭被認為是埋在淺湖之的。
野牛龍在尖角龍亞科中的種係發生學位置有些爭議,這是由於野牛龍頭顱骨有幾個過渡性的特征,它們的最近親應為尖角龍及戟龍,或是河神龍及厚鼻龍。後來有假說指出野牛龍是厚鼻龍族演化過程中的最早期物種,其後為河神龍及厚鼻龍,鼻角逐漸演化成圓形隆起,而頭盾亦發展得更為複雜。不論個假說是正確的,野牛龍似乎是在尖角龍亞科演化的中間位置。
厚鼻龍
厚鼻龍意為“有厚鼻的蜥蜴”,是鳥臀目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第一個標本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在1950年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並在1950年命名。目前已在亞伯達省與阿拉斯加州發現12個部分頭顱骨。這群大量的化石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引起大眾對於厚鼻龍的興趣。
厚鼻龍頭顱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狀物。這些隆起可能用來推撞對手、如同麝牛。頭盾後方有1對角往上方延伸、生長。厚鼻龍頭盾的形狀與大小隨者個體而不同,可能是性別差異或其他因素。與厚鼻龍親緣關係最的是龍。
厚鼻龍身長約8米,重約4噸。它們是草食性恐龍,擁有強壯的頰齒,可協助咀嚼堅硬、富含纖維構成的植物。
拉庫斯塔厚鼻龍的顱骨模式種是加拿大厚鼻龍,是在1950年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命名。
1972年,AlLakusta在亞伯達省煙鬥石溪河畔發現一個大型屍骨層。在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協助下,該地在1986—1989年進行挖掘,古生物學家發現大群密集的骨頭,每平方米有100個骨頭,總共約有3500個骨頭,與14個頭顱骨。這個有高死亡率的地點,可能是因為動物在橫越河流時碰到洪水。在這群化石中,發現了4個明顯的年齡層,從幼年體到完全成長的個體,顯示厚鼻龍有照顧後代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