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搖角龍類恐龍(3)(2 / 3)

戟龍戟龍與其他角龍類常在大眾讀物中以群居動物的形象出現。在埃布爾達省恐龍公園組發現了2個戟龍的屍骨層。這些屍骨層由不同形式的河相沉積層所構成。證據顯示這個環境當時是季節;性幹旱或半幹旱環境,所以這些大量死亡的戟龍可能是非群居動物,而在幹旱時期聚集到水坑中。

戟龍的相關信息比它們的近親尖角龍還多,顯示戟龍在環境改變的時候取代了龍。

戟龍是草食性恐龍;因為它們的頭部高度,戟龍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然而,它們也可能用頭角、喙狀嘴以及身體,撞倒較高的植物。戟龍的顎部前端具有縱深、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角龍科的牙齒排列成齒係。在上方的較老牙齒被下方的年輕牙齒所取代;這個取代方式在動物的一生中不斷地進行。角龍科的齒係是用來切割,而鴨嘴龍科的齒係是用來磨碎。有些科學家認為角龍科是以棕櫚科或蘇鐵為食,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它們以蕨類為食。達德森則假設晚白堊紀的角龍類撞倒開花植物,並以它們的樹葉與樹枝為食。

戟龍戟龍的大型鼻角與頭盾!是恐龍之中最特殊的麵部裝飾物之一。自從首次被發現有角恐龍之後,它們的角與頭盾功能長久以來都是爭論的主題之一。

在20世紀早期,古生物學家RichardSwannLull提出一個假設,他認為角龍類的頭盾是用來提供顎部肌肉的附著點。他稍後注意到戟龍頭盾上的尖刺,使它們看起來較為恐怖。1996年,達德森支持Lull的肌肉附著點理論,並製作了戟龍與開角龍頭盾的可能肌肉附著點圖示,但他並不讚同頭盾的窩孔充滿了顎部肌肉。然而,C.A.Forster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頭盾上有大型肌肉附著點。

長久以來,角龍類恐龍被認為使用它們的角與頭盾來抵抗同時代的大型掠食者恐龍。角龍科頭頏骨上的凹洞與其他損傷,常被認為是打鬥所造成的傷害,然而2006年的一個研究則認為沒有證據可以顯示這些傷痕是因為打鬥而留下的,也沒有感染或複原的痕跡。而骨質流失、或不明的骨頭病理,被認為是這些凹洞與損傷的成因。

戟龍與其近親的大型頭盾也有可能有助於增加身體的表麵積,以利調節體溫,如同大象的耳朵。另一個類似的理論也認為劍龍的骨板具有體溫調節功能,但這些理論並沒有考慮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所擁有的不同變化性。

在1961年,Davitashvili首次提出這些頭盾是作為求偶展示物的理論,而這個理論獲得越來越多讚同。不同種的有角恐龍,擁有不同形狀的裝飾物,這個證據支持了頭盾作為求偶或其他社會行為的視覺辨識物。此外,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

野牛龍

野牛龍是角龍科下的中型恐龍,屬於角龍亞科,其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約為7500萬年前。屬名是阿爾岡昆語“野牛”與古希臘文“撕蜴”的意思,而種小名則是拉丁文及古希臘文“向前彎的角”的意思。

野牛龍的化石隻有在美國蒙大拿州被發現,所有已知的化石現都存放在蒙大拿州落基山博物館。目前已發現最少有15頭不同年齡的野牛龍化石,包含3個頭顱骨,以及發現於2個低密度屍骨層的上百件骨頭。這些化石都是由傑克·霍納於1985年發現,並由落基山博物館的挖掘隊伍在之後4年間陸續挖出的。這些屍骨層原先被認為包括了戟龍的新種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