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搖獸腳類恐龍(8)(2 / 2)

其他影響進食方式的因素包含眼睛、前肢以及後肢。異特龍的頭部形狀將立體視覺限製在20°的範圍內,略小於現代鱷魚。如同鱷魚,這個範圍已足夠異特龍判斷獵物的距離與攻擊時機。相較於其他獸腳類恐龍,異特龍的前肢適合抓住一定距離的獵物,還有將獵物拉近;而指爪的構造顯示它H可用來勾取物體。經估計,異特龍的最高奔跑速度可達每4、時30—55千米。

社會行為

長久以來,半科學文獻與大眾讀物都將異特龍描述成以群體方式獵食,並以蜥腳類恐龍與其他大型恐龍為獵食對象。羅伯特·巴克(Robert T.Bakker)從脫落的牙齒大型獵物被咬過的骨頭研判,異特龍具有親代養育的社會行為。巴克認為成年異特龍將食物帶到巢穴中,以供幼年異特龍食用,並防止其他肉食性動物找到它們的食物。但實際上,很少證據顯示獸腳類恐龍具有群居行為。而腹肋上的傷口、頭煩上的咬痕,則證明異特龍具有互相攻擊的物種內行為;Labmsau—rus femx被懷疑是病狀的下顎,有可能是互相攻擊的後果。

同一群體內的異特龍,或2隻敵對的個體,可能借由這種互相咬傷頭部的行為,來確定活動範圍。

近年的研究提出異特龍與其他獸I卻類恐龍具有侵略性的物種內行為,而非合作性的行為,友口同其他的雙弓動物。

一個研究則推論獸I卻類恐龍會合作獵食,而非個別獵食;這種行為在脊椎動物中較少見,而現存雙弓動物(包括蜥蜴、

鱷魚、鳥類)很少合作獵食。許多現代的弓是的,地的同類殺死並吞食它們的屍體;另外當聚集在食物周圍時,它們會將企圖搶先的較小個體殺死。導致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的出現大量異特龍化石的原因可能是它們在同類相食時被淹死。這也可以解釋在異特龍化石中,幼年與近成年個體所占的比例較高;因為在現代的鱷魚與科莫多龍中,幼年與近成年個體較少在聚食地點中被殺死。這理論也可解釋巴克所發現的巢穴狀況。有些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同類相食的行為,例友n肋骨碎片上有脫落的同類牙齒、一個肩胛骨上有可能的齒痕、巴克所發現的巢穴中的異特龍骨。

腦部與感覺

一個針對異特龍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它們的腦部與鱷魚有較多的共同點,而與現代鳥類腦部的共同點較少。前庭器官的結構顯示它們的頭部保持在幾乎水平的位置,而非朝上或朝下。內耳的結構類似鱷魚,所以異特龍可能容易聽到低頻的聲音,但難以聽到細微的聲音。異特龍的嗅球大,可能適合感覺氣味,但辨別氣味的區域相當。

食肉牛龍

食肉牛龍意為“食肉的像牛的恐龍”。

食肉牛龍是大型肉食性恐龍類群中的成員,生存於1億至9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分布於南美洲。這個類群中包括最厲害的、最著名的恐龍,如霸王龍和異龍。它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頭,剔肉刀一樣的鋒利牙齒。但是,相對來說發現比較晚的食肉牛龍,頭骨比起霸王龍來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長有一對角。食肉牛龍有3輛小轎車那麼長,可是,和身長比起來,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憐了。食肉牛龍那2條長而強壯的後腿使它比其他一些大型食肉恐龍靈敏得多。它可以迅速撲向獵物,在獵物還沒反應過來時將它們抓獲。食肉牛龍和一輛小轎車一樣重,幾乎和一頭大象一樣高,並用兩條後腿奔跑。它的長長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麵的重量。從肩部排到臀部的長長的肋骨保護並支撐著食肉牛龍的內髒。如果沒有尾巴,食肉牛龍絕不會以高速運動。運動時,食肉牛龍用它那長長的、矯健的尾巴保持平衡。這條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龍的頭向前伸,捕獲掙紮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