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搖獸腳類恐龍(4)(2 / 3)

在2007年4月份的《科學》雜誌中,約翰·阿薩拉(John Asara)與其同事指出,該暴龍骨頭具有7種膠原蛋白質的痕跡,極為類似雞,再來是青蛙與蠑螈。另外,這個團隊曾在一個至少16萬年前的乳齒象化石中發現了蛋白質痕跡,推翻了傳統的看法,並使得許多科學家開始關注化石的生物化學。在發現這些化石軟組織以前,傳統的看法認為在化石化過程中,所有的內部軟組織都被取代。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漢斯·拉森(Hans Larsson),宣稱這個發現是個裏程碑,認為它將恐龍進入至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中。

在2004年,科學期刊《自然》公布一份研究,敘述了一種早期暴龍超科物種——奇異帝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如同許多在義縣組發現的恐龍,帝龍的身體覆蓋著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羽毛的原型。暴龍與其他暴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蒙古所發現的成年暴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鱗片所組成。也有可能是幼年個體的身體某些部分覆蓋著原始羽毛,但成長後沒有被保存下來,最後身體缺乏隔離物,女卩同許多現代大型哺乳類,例如大象、河馬、大部分的犀牛。根據霍爾丹法則(Haldane’s principle),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麵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因此成長後的暴龍較易保持體內的熱量。因此,大型的動物演化自溫暖的環境,而用來隔離熱量的羽毛反而將過度的熱量留在體內,造成體溫過熱。大型暴龍科恐龍,例如暴龍,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原始羽毛,以適應溫暖的白M紀氣候。

關於暴龍的爭論多在於它們的進食方式以及移動方式。關於暴龍的進食方式則分為掠食者與食腐動物兩種看法。科學家目前隻能通過其糞便化石、生痕化石(暴龍的腳印)以及相關動物的齒痕,去推斷暴龍的進食方式。

早在1917年,勞倫斯·賴博敘述蛇發女怪龍的一個狀態良好骨骸時,便根據蛇發女怪龍的牙齒很少磨損,提出蛇發女怪龍是種食腐動物,而其近親暴龍也是。這個觀點很快就遭到推翻,因為獸腳類恐龍的牙齒替換速度很快。自從暴龍被發現以來,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它們是種掠食者;但是許多現代大型掠食動物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會采取食腐方式或盜取其他已死獵物的方式進食。

著名的鴨嘴龍類專家傑克·霍納(Jack Homer)提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不會主動獵食動物,是食腐派的主要丨昌導者。霍納主要在他的書籍中談論這個看法,但他隻有在一次官方的科學會議中提及這個假設。霍納根據以下特征提出這個假設:相對於它們的腦部,暴龍類具有比例大的嗅球(Olfactory bulbs)與嗅覺神經,這顯示暴龍類具有高度發展的嗅覺器官,可能用來聞出遠距離的屍體氣味,類似現代的禿鷹。掠食派的主張者認為,現代的食腐動物(例如禿鷹)都是大型飛行鳥類,它們使用敏感的器官搜尋屍體,並以節省力氣的方式滑翔,搜索大麵積的土地。但格拉斯哥的研究人員提出一個生物繁盛的生態係統,例如塞倫蓋提國家公園,可提供大型獸腳類食腐動物足夠的屍體來源;但依這種方式,這些獸腳類食腐動物必須是冷血動物,這樣從屍體取得的卡路裏才能多於日常消耗的用量。另一個問題則是,類似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的現代生態係統並沒有大型陸棲食腐動物,因為食腐的飛行鳥類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搜索食物;而獸腳類食腐動物並不會遇到飛行食腐鳥類的競爭。

暴龍類的牙齒可用來壓碎骨頭,使它們可以從屍體上咬下包含骨髓在內的大量食物,骨髓通常是動物身上最不營養的部分。短小的前肢難以在捕獲獵物中形成作用。凱倫·欽(KamnChin)與其同事在一些糞化石中發現了骨頭的碎片,而這些糞化石可能是由暴龍類動物留下,但她們也指出,暴龍類的牙齒無法像土狼一樣啃咬、咬碎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