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食肉主義者和食素主義者
從地層中發掘出的恐龍化石,素食恐龍的數量要比肉食恐龍的數量多得多。在一定的生活領域內,兩類恐龍保持著比較固定的比例。
古生物工作者對加拿大阿爾伯達恐龍公園出土的大量恐龍化石標本進行了統計和估算,得出的結論是:肉食龍與素食龍體重的比例是6:100左右。
在一個被統計的區域內,素食恐龍共有233具,其中鴨嘴龍類有127個,甲龍類有37個,角龍類有69個;肉食恐龍是霸王龍,共有21個。
估計成年恐龍的體重:鴨嘴龍為2200千克,甲龍為2000千克,角龍為2000千克,霸王龍為1500千克。它們都是大型恐龍,是這一生態環境的主角。
在這裏,素食龍與肉食龍之間在數量上達到了生態平衡。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製約,誰也不能少了誰。
沒有素食恐龍,肉食龍就會斷炊,就會餓死;沒有肉食恐龍,素食恐龍就會無限製地繁殖,從而出現“人口”大爆炸。它們會吃光所有能吃的植物,毀掉賴以生存的家園,最後病餓而死。
有這樣一個事實,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美國C亞利桑那州有個凱巴伯森林。100年以前,森林中的樹木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目卯寸林中棲息著約4000多頭鹿,但同時也有鹿的死敵一狼。
狼曆來名聲不好,凶殘貪婪、可惡之極,凱巴伯森林中的狼自然也不是好東西。可鹿的名聲卻很不錯,是美麗善良的化身,是應當受到人們保護的對象。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聽到了這個消息,知道竟然有狼在凱巴伯森林裏為非作歹,殘害鹿群,不禁大發惻隱之心,決定要給狼一點厲害看看。
總統一聲令下,荷槍實彈的獵手擁進森林,殺戒大開,見狼就打。打了整整25年,終於6000多隻狼全被殲滅。
森林裏沒有了狼,鹿群的繁殖失去控製,數量激增,總數很快超過了10萬。食物出現嚴重匱乏,饑荒蔓延,樹木枯萎,大量的鹿病的病死,餓的餓死,到1942年,僅剩8000頭,而且都是病殘之軀!
這一切都是因為生態不平衡引起的。因此,肉食恐龍與植食恐龍是無法分開的。
恐龍的鼎盛時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鳥類的出現則代表了脊椎動物演化的又一個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晚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認為是最古老的鳥類代表。1996年,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遼寧發現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研究羽毛的起源、鳥類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隨著鳥類的出現,脊椎動物首次占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
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1000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除原已出現的蟑螂、蜻蜓類、甲蟲類外,還有蠐螬類、樹虱類、蠅類和蛀蟲類。這些昆蟲絕大多數都延續生存到現代。
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鬆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鬆、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他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麵。在比較幹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麵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說明侏羅紀的氣候大體上是相近的。
英國約克的大學科學家稱,在未來一個世紀內全球氣候轉曖將導致“恐龍時代”的再現!由於地球氣溫持續上升,將達到恐龍時代的氣候溫度,到那時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種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