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鮑勃·貝克提出恐龍是具有熱血生理的,極為敏捷活躍的動物,並認為恐龍並沒有斷子絕孫,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為了證實自己的論點,貝克列舉了許多研究證據。
這位學者指出,動物的肢體狀況能反映出它對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勢,這就說明這類動物動作敏捷、行動活躍,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維持這樣高的能量輸出,隻有熱血動物才能夠做到。根據恐龍的骨骼研究已經知道,它的肢體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長,從理論上估計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4、時26—96千米,顯然應該是熱血動物。
此外,貝克還提出了“共同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溫血動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們所捕殺的動物要比冷血食肉動物更多,結果從恐龍的動物群組合中證實了這一點,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龍所占的比例相當之低,由此也能說明恐龍是熱血動物。
這一理論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些學者提出了補充該理論的研究結果。英國學者A.J.德斯蒙德在他所著《熱血恐龍》一書中指出,恐龍類裏很少有身體小巧的小型恐龍,因為一隻小型的熱血動物,如果身體外表沒有毛發或羽毛的絕緣覆蓋物,就會迅速地散失自己的體溫,而恐龍差不多都是龐然大物,所以不會太快地失去體熱。其次,在一些最為龐大的恐龍脊椎骨裏,有一些巨大的空腔,這表明恐龍可能也有鳥類目卩樣的一個氣囊係統,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換氣和更充分地從空氣中攝取氧氣。還有,恐龍都具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次生齶,有了這個齶就能邊吃食物邊呼吸’而任何一種熱血動物都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呼吸。
熱血恐龍的理論導致了古生物學上的一場革命,它打破了許多傳統觀念,但同時也遭到了許多古生物學者的強烈批評和抨擊,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學家們的反對。以大英博物館研究古代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學者艾倫·查理吉為代表的學者們,不讚成“共同結構”的理論,他提出作為熱血動物的鳥類雖然可能是恐龍的後裔,但不承認所有的恐龍都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到目前為止,恐龍是否屬於熱血動物的爭論還在繼續,誰是誰非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做出結論。
恐龍分類
恐龍與其他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征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mi—thischia)。
其區別主要是: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麵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麵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這個孔在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表明,與所有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目之有的 。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mpoda)和獸腳類(Thempoda)。
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嘴裏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mi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月中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領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2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