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中的鳥羽毛灰白,嘴比較尖而且很長,雙腿直立,口中銜了一條大魚。從外形看,完全符合鸛的特征。因為它是生活在江湖池沼近旁的水鳥,喜歡捕食魚、蝦等,這也和畫麵中的內容吻合。畫麵使用了非常誇張的描寫方法,把眼睛畫的特別大,幾乎占據了整個頭部空間的一大半,使人們看到的鸛更富有神氣。通過其眼神,我們可以聯想到它捕魚的情景:它站在水旁睜大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水中遊動的食物,突然間一條大魚出現了,被鸛不失時機地捕捉到,可魚兒在拚命地掙紮,它則用力將身子後傾,保持魚兒在擺動過程中使身體始終處於平衡的姿態,經過一番努力,魚兒被叼出水麵,已無力擺脫困境,隻好直挺挺地由捕食者擺布。
整幅畫的主題簡潔明了,隻有一鳥、一魚、一斧。鸛和鳥沒有時代的區別,而石斧卻像畫家的落款一樣,深深地打下了新石器時代的烙印。看到石斧,會讓人的思緒穿過五千年的時空隧道,回到遙遠的原始社會,浮現出閻村氏族的人們生活和勞作的真實場麵。同時,持此見者還認為,鸛是閻村氏族先民們崇拜的圖騰。
一般彩陶上的繪畫以裝飾紋樣為主,像這種描繪物象的繪畫罕見。“鸛魚石斧圖”標誌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展。紋飾繪畫與器物密切結合,而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繪畫的獨立性增強了。整幅作品中,鸛、魚、石斧的描繪極具繪畫性。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畫麵的構思,都不像紋飾繪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形有機結合,而它僅僅是以陶缸腹部表麵作畫而已。在這裏,繪畫性彩陶與幾何紋彩陶的分離,以至繪畫與陶器的分離,正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們審美觀念、創作思想及繪畫技巧向更高階段演進的體現。
作者根據石斧、鸛、魚的不同形象、內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去表現。石斧和魚,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和起承轉合剛柔互用的筆致,把表現對象的形狀和神情描繪得十分生動;鸛則直接用色彩塗染形體,唯有眼睛,用濃重的黑線勾圈,中間用黑色圓點表現,顯得分外有神。這幅作品已經孕育了中國繪畫傳統藝術表現手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勾勒和沒骨。
用黑色線條準確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實形象,並賦予它靈性,把它人格化,讓它巍然屹立在畫麵上,從這樣的構思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這是一幅原始社會生活畫,也有可能是一幅古老氏族圖騰圖案。
畫的主題明確,隻有一鳥、一魚、一石斧,可是一下子就會把人們帶進五千年前的生活中去。鸛和魚雖然沒有時代區別,而石斧就好像畫家落款的年號一樣,它準確地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記號。看到石斧,馬上就會聯想到遙遠的原始社會。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鷺魚石斧圖”,反映的是堯的長子丹朱所崇拜的圖騰,畫中的內容是反映臨汝這個地方的原始社會氏族所崇拜的圖騰徵號。
總之,這幅畫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發現畫麵最大、內容最豐富、技法最精湛的彩陶畫。它的發現也為我國美術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同時更為研究原始社會的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二、仰韶的彩陶
彩陶,屬於陶器的一種,是在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製,使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彩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製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