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廟文化遺址的重要發現,在考古學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埋葬有136件甕棺的大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二次集體合葬墓。它的發現,證明了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合葬墓。這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埋葬習俗,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而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彩陶畫麵內容,洪山廟人采用寫實或寫意的原始藝術手法,來反映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受,以及對原始生活熱愛的執著追求,為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材料。彩陶缸上的刻畫符號,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將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彩陶圖案采用寫實或寫意的繪畫方法,以表示人們對動植物的認識,這為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彩陶中的梳形紋、耜形等圖案與商周金文中的族徽文字十分接近。刻劃符號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提起仰韶文化,人們總會想到西安東郊的半坡村,尤其是那個富有鮮明特色的人麵魚紋盆。這個埋藏地下6000多年的彩陶盆,儼然已經成了那個時代的符號。
仰韶文化以出土的大量彩陶著稱,以至於它在很長時間內曾被稱作“彩陶文化”。在河南,這個彩陶文化異常發達的區域,也出土了一件內容豐富、直觀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彩陶,被人們習慣地稱作“鸛魚石斧圖”。
一、伊川缸與“鸛魚石斧圖”
伊川缸,是仰韶文化時期的一種葬具。因1959年在伊川土門首次發現,故被考古學界稱之為伊川缸。它以直筒深腹、平底,腹部或上腹部裝飾有為數不等的鷹嘴狀、雞冠狀、條狀等堆塑為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時期,甕棺主要應用於嬰幼兒,成人甕棺的使用並不普遍,主要出現於特定的區域,是仰韶文化閻村類型所盛行的一種葬俗。在這種類型的墓葬中,甕棺葬既用於兒童,也用於成人。伊川缸則是其中較大型的甕棺。並且,以這種甕棺作為成人葬具,具有地方的特色。除伊川土門外,它還在臨汝閻村、汝州中山寨、魯山邱公城等遺址出土,幾乎遍布豫中地區,尤以伊川和汝州分布最為集中。
在閻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一批彩陶,主要有白衣紅褐色和紅底彩陶兩種。彩陶圖案有方格紋、圓點紋、弧形三角紋以及彎曲的渦紋等,主要器型有陶缸、尖底瓶、紅陶缽、盆等。該遺址還發現有11座甕棺葬,均為砂質紅陶,其中3件為白衣彩陶,其餘為素麵。
其中一件彩陶缸的一側,繪有一幅高37、寬44厘米的彩色巨畫——“鸛魚石斧圖”,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我國原始社會最大的一幅彩陶畫。
鸛魚石斧紋彩陶缸,為夾砂紅陶,敞口,圓唇,深腹,器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用深淺不同的棕色和白色繪出一幅節奏歡快的“鸛魚石斧圖”。
陶畫中的形象有三種,即一隻顴鳥,一條魚,還有一柄石斧。畫麵可分作兩組,一組為鸛叼魚,一組為帶柄的石斧。顴鳥身驅健美,長喙短尾,昂首挺胸,口銜一條大魚,旁側立著一件帶柄的石斧。圖的創作很注意通過細部處理強調表現對象在運動中的姿態以及它們生活的某種情狀,創作者似乎是為了追求一定的情感才去作畫的,通過這些動物形象傳達的某種神情,以喚起觀者的聯想。右側的石斧,捆綁在一個豎立的木棒上端。柄是一根加工過的木棒,木棒頂端鑿孔以安裝石斧,在大孔的上下兩側各鑿兩個小孔將木柄和石斧綁縛在一起。又在木棒的下端握手處纏上粗織品,將其末端刻成較木棒粗的方塊形,以防握手操作時滑脫。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都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人們用石斧防禦猛獸襲擊,保護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對石斧產生了崇拜的心理。畫麵上的石斧是經過作者精心藝術加工處理的,它不是簡單地靜物寫生。真實情況,石斧隻能隨意平放,不會自然豎立。作者讓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麵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一絲不苟,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它已經成為氏族圖騰,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