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案例:
有一個工廠的營銷主管說他很想離開他已經幹了好幾年的工廠,想自己出去做,但是又很憂鬱,下不了決心。
他來問教練的時候,很想在教練這裏拿到一個方法去解決問題,或者教練給他一個建議,幫他做決定。但是教練隻是不停的發問。
教練:如果你離開的話好處是什麼?壞處是什麼?
銷售主管:好處是可以脫離現在工廠混亂的局麵,重新開始;壞處是自己要冒風險。
教練:那麼你留下來的好處是什麼?壞處是什麼?
營銷主管:留下來就比較穩定,不用冒風險,但要處理很多麻煩的事情。
教練:你是因為什麼原因在廠裏幹了這麼長時間?
營銷主管:因為老板對我很好,把我當兄弟一樣。
教練:那麼老板現在對你不好了嗎?
營銷主管:沒有。
教練:那你想離開的原因是什麼?
營銷主管:廠裏有些事很麻煩。
教練:好像你留下的原因和離開的原因不一致哦?
營銷主管:現在我覺得離開的原因比留下的原因更重要。
教練:你離開、出去自己做的話,是不是就沒有那些麻煩呢?
營銷主管:也會有。
教練:那你能解決嗎?
營銷主管:不能。
教練:所以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這位營銷主管決定留下來。因為他看到關鍵問題不是離開與否,而是自己的能力有待提升,離不離開待自己能力提高了再說。
發問的作用是讓他自己看到利弊,自己做決定。因為教練相信每個人隻要能夠看清自己,都會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的。
安東尼·羅賓認為好的問題具有以下的功效:
A.扭轉注意力
例如我們對比以下的問句:
1、我為什麼會這麼沮喪?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
2、我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沮喪,讓自己重新快樂起來且更受歡迎?
1、他為什麼要這麼對我不公呢?
2、這家夥在這件事情上有什麼值得我敬佩的呢?
1、豈有此理?這豈不讓人生氣?
2、在這件事情上我可以學到什麼?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機會?
1、今天我又少賺了多少錢?
2、今天又有什麼讓我感到高興?什麼值得我感謝?
B.好的問題讓我們注意所忽略的事情
例如:這個房間裏有什麼是綠色的,有什麼是紅色的?什麼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C.好問題能發掘出我們可用的資源
我怎麼樣才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麵?
我怎樣才能不但挽救這家公司,同時還使它更上一層樓而比以前更好?
除了這點,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
為什麼教練要發問?發問什麼?怎麼發問?教練的發問是一個有針對性的發問,問的是和被教練者的目標有關係的、有幫助的問題。有人說:“教練就是幫被教練者如何去問他自己。”另外,通過教練的不同角度的發問,幫被教練者發現自己的盲點。這也是教練的最大價值之一。
美國著名的領導力專家隆納·海非斯說:“好的領導是問正確的問題。”好的發問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發問是教練四種能力中的一種。
在福建廣化寺佛經流通處所印的釋金明著《唯識方便談》一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展示了發問的妙處。
故事是這樣的——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是一個佛教徒,有一次去大慈悲寺拜佛,方丈陪著去遊覽寺院,公主聽到樹上的鳥叫,很高興地說:
多麼悅耳的聲音啊!
方丈問道:請問公主你是用什麼去聽鳥的叫聲的?
公主說:當然是用耳朵聽。
方丈:那麼,死亡的人有耳朵嗎?
公主:有
方丈:死亡的人能聽見鳥聲嗎?
公主:死亡的人沒有靈魂,怎麼會聽到鳥聲?
方丈:睡著的人有耳朵和靈魂嗎?
公主:有
方丈:那麼,睡著的人聽到鳥聲嗎?
公主愣住了,接下來,方丈開始向公主開示佛學的奧妙。
所謂大疑者大得,發問是一種清晰事情真相的很好的手段,提問總是意味著探索的開始,發問的過程也就是揭示矛盾,找出答案的過程,這一點,在上麵的故事中已有充分的表現。
明察秋毫,更加清晰
區分是教練的四種能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人的力量在於有能力去做區分。區分的能力越強,教練的能力就越強。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顧問可以區分知道這個企業在哪方麵出了問題。一個教練的專業水平也表現在他的區分能力上。有人甚至說,區分即是教練,可見區分的重要性。
我們常用“英明、果斷”來形容有魅力、有能力的領導人。其實“英明”是因為會區分,而“果斷”說的是決策能力強。決策就是選擇的能力,所有的選擇都是基於區分的基礎。無法想象一個不懂得做區分的領導,如何能做出有效的決策,如何與員工作深入的溝通,如何能影響到員工的思想,又如何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在教練技術中,區分就是理清事實與演繹,避免含混,讓被教練者了解自己的心態、固有信念和處事模式。
教練要區分事實與真相、事情與演繹。區分被教練者在說話中摻雜的演繹,令對方看到事實並不是他所講的那樣,看到他自我演繹的方法。比如有個老總說:“我的員工整天吊兒郎當,無所事事。”(這是他的觀點、看法、是他的演繹。)“你看到什麼就說你的員工整天吊兒郎當?”教練問道。那個老總回答,“他們上班時間打遊戲、上網、聊天。”(這才是事情的真相,是事實。)
為什麼要進行區分?是為了提高被教練者的自我洞察力:讓他看到種種可能性;幫助其遷善心態。這樣,到底被教練者講的是事實還是他所演繹的是事實?哪些地方出現了混亂?是不是與自己的心態、信念和處事模式有關?進行良好的區分後,被教練者可以看到更廣闊的空間。看到問題與事實所在,洞察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例如:一個員工經常遲到,這一次開會他又遲到了。他說:“對不起,我的時間觀念不強。”企業教練如何處理呢?從區分入手,幫助這位員工認識到他遲到與時間觀念不強是沒有必然因果聯係的。因為他有時間不遲到的,他並不是所有的會議都遲到。他遲到的原因可能是他認為有的事情比他準時更重要。因此,他的遲到與他時間觀念強不強無關,而與他怎麼看待這件事有關。
再比如,一個員工說:“我與某某人合不來,最好不要把我們分到一個組工作。”這個時候,教練要幫他區分;哪些方麵合不來,什麼時候合不來?是不願意相處還是不想相處?個人關係不好是不是工作關係就無法建立?
區分的方向往往是讓人們更加清晰自己的信念與行為是怎樣的,事實與事實背後的真相是怎樣的,被教練者要達到的目標與成果如何。這些問題清晰了,所有問題也就解決了,除非被教練者不願意解決問題。
我們來看下麵這個案例:
一次,一位經營建材超市的主管說,他在超市招商的時候,很多商家都提出超市的位置不理想,周圍沒有新的樓盤。
主管:不知怎麼才能說服商家。
教練:商家們擔心沒有新的樓盤其實是在擔心什麼?
主管:是擔心沒有生意,沒有錢賺。
教練:所以你要區分這一點,否則隻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沒有新樓盤這個形式上。有新樓盤是否一定賺錢?沒有新樓盤是否一定不賺錢?
主管說:不是。
教練問道:沒有新樓盤的情況下,還有什麼方式是可以賺錢的?
主管受到啟發,真的想出了很多的方案:可以賺錢的方式有團體購買、送貨上門,還有流動車輛也是一個可能……
教練進一步挖掘:新樓盤是什麼時候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