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聯合張魯(1 / 3)

永安,不僅是劉備軍防禦蜀中的屏障,也是劉備進攻蜀中的前線據點,更是劉備起兵之地,是劉備軍的大本營。如果能攻占永安,我軍從陸地進攻荊北的大門會就此打開,將能夠免除巴蜀來自於東麵的巨大威脅,同時會成為我軍進軍中原的一顆引路石。

永安無論是對我軍還是對劉備軍都是至關重要,失了永安,劉備軍荊襄之地就得日夜提防來自西麵的威脅,在同時麵對北方和東麵的壓力之下,再受到西麵的威脅,兵力捉襟見肘的劉備軍失掉整個荊北都不無可能。

因此在得到我軍派出十萬大軍進軍廣漢,兵鋒直指永安之後,劉備軍軍師諸葛亮果斷是從北方戰場抽調三萬大軍進駐永安,使永安城內的守軍總兵力達到了七萬人。

強攻永安顯然是行不通的,用計一說更是笑話,雙方都有極為出色的軍師謀臣,相互算計的結果自然是合力為零。在雙方將帥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實力才是計謀的保障,計謀不過是為了減少損失罷了。

既然永安不能急切之間攻下,我反倒不急了。采用了法正步步為營之策,十萬大軍分為三隊,輪番進軍紮營,緩緩接近臨江。一進入臨江,遭遇劉備軍小股部隊的機率大大增加,但是雙方都極為小心謹慎,我軍不會踩中劉備軍的埋伏,劉備軍也不會掉進我軍設下的圈套。

正當我和劉備比耐心的時候,北方戰局又產生了巨大變化。

曾為中原霸主的曹操被壓縮至上黨晉陽之後,再也無力翻盤。孫堅與袁紹二人同時發兵,一攻上黨,一攻晉陽。曹操被從洛陽渡過黃河的孫堅大軍占去上黨後,隻得坐守晉陽孤城。此時的曹操軍已是將無戰心兵無鬥誌,最後隻得向兵逼城下的袁紹投降。

北方已經沒有大敵威脅的袁孫兩軍頓時翻臉。袁紹當初聽從軍師田豐之計,在孫堅攻打洛陽之時借助戰之名占領了洛陽河東、孟津等要地,雙方都在洛陽屯集重兵,此時開戰,整個洛陽便成了兩軍爭奪的焦點,數十萬的袁孫兩軍擠壓在洛陽境內戰成一團。

而西涼馬騰對控製了武關,威脅長安的孫堅早已經不滿,如今孫堅被袁紹纏住,正是宣戰的好時機,馬騰立即向洛陽進兵,支援袁紹,意圖離開西涼偏遠之地,到中原分點好處。然而孫堅又豈是等閑之輩,早已在武關布下重兵,隻等馬騰一動,立即趁虛襲了長安,使得東進洛陽的馬騰軍不得不回師,聚兵於潼關,意圖奪回長安,雙方在長安城下又是一場大戰。

漢中張魯也不斷進攻新野,隻是張魯手下教兵雖眾,但苦無出色將領,數次進攻都無功而返,隻得屯兵西城等待時機。

目前整個長江中下遊的要地都已經被孫堅水軍控製,就連劉備治下的江陵都保不住江津烏林二港,使得劉備一直無法出兵荊南威脅我的後方重地。而現在孫堅主力又被拖在北方,對江南之地隻求固守自保,一時之間荊南倒成了最安全的地方,我也可以安心地進行永安一戰。

自從在臨江安營紮寨,將三軍重新合而為一以來,與永安劉備軍的小股接戰從來就沒有停過,這也給我鍛煉新兵的機會,損失雖然較之劉備軍略大,但這些新兵在實戰中成長也快多了。

正當我猶豫是否對永安發動一場較大規模的進攻時,帳外親兵進來稟報:張魯使者閻圃求見。

“先叫二位軍師到帥帳來,然後再讓使者進來。”不管什麼事,都得先見上一見,主意打定我便對親兵道。

很快在偏帳處理軍務的龐統和法正就趕到帳中,張魯派使的事他們也收到了消息,所以親兵出帳沒多久就遇見了他二人。接著便讓張魯使者進來。

隻見一名武將打扮的人隨著親兵入帳,我心中微微一愕,這閻圃不是文官麼?細看他的模樣,配上那身錦袍綿甲,卻有一股儒雅氣息。

“下官漢中閻圃,奉主公漢中太守張魯之命前來拜見荊州牧大人。”閻圃向我施了一禮,恭敬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