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不上市?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著名民營企業,也是世界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創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此後,華為一路發展壯大,成為中國通信巨頭,是僅次於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機廠商。華為2011年銷售總收入達到2039億元人民幣,在201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上位列第一。
上市能夠帶給企業的好處多多,比如,融資渠道更加順暢,可以更加方便地並購目標公司,還可以進軍更為廣闊的美國市場,等等。那麼,華為為什麼不上市呢?
華為不上市,自然有很多方麵的原因,以下隻挑其中兩點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不差錢。
華為在發展早期也曾出現融資困難的狀況,但發展到今天,華為既不缺少資金,現金流的周轉也較快,而且缺錢時也不愁借不到錢,是典型的不差錢企業。那麼,何必急於上市呢?
第二,所有權結構複雜。
在任正非創業的初期,融資非常艱難,為了吸引並留住人才,凝聚企業執行力,他根據業績將企業股權分給內部員工,將員工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緊緊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每個員工“企業主人翁”的意識。這個員工持股計劃取得了非常好的激勵效果,不僅激發了員工的熱情,也帶來了令人羨慕的增長業績。
華為現在的股權結構是“全員持股”,任正非以及6萬多名員工集體持有華為100%的股權。任正非的股權已經被大量稀釋。
華為如果想上市,員工集體持股這種複雜的股權結構該怎麼梳理?一旦上市了,任正非持有的較低股權是極易導致其控製權喪失的。
除了華為,還有很多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上市的條件卻選擇不上市。比如,好利來、順豐快遞等。
我國的民營企業家普遍害怕企業會脫離自己的控製。他們清楚地知道上市給企業帶來的種種好處,也清楚地知道上市帶來的監管限製。是否選擇上市,精明的企業家們要權衡各種利弊做出慎重抉擇。
四、你想什麼時候引入私募
這個問題不會“因你之所想,而如你之所願”,因為引入PE投資基金是一個雙向的選擇。在企業發展初期,尤其是種子期,引入PE投資基金的難度較大。一個前景不明朗,還沒有看到資產規模、利潤總額和增長幅度的企業往往是處於被動的、被選擇的地位。有時我們不得不仰天長歎:“天使啊,你到底在哪裏?”
當然,同一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麵來看,那就是企業的創始者也並不願意在企業發展的早期為了獲取資金而將股權過早地稀釋掉。從企業的種子期到成熟期,再到上市,這個過程非常漫長。按照實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一般都會經過幾輪的PE融資才能最終達到上市的目的。
如果過早地引入私募,那麼在企業發展的後續階段需要再融資時,股東手裏所剩的可以用來交換的股權就所剩無幾了。隨著股權的不斷稀釋,就會麵臨喪失控製權的危險境地。
至於企業在哪個發展階段引入私募,還得看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時機。一個聰明的企業家會采取分階段融資的方式,即每次都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期出讓一部分股權,換得一筆資金來幫助企業發展。
五、你想引入多少資金
這也不單純取決於企業家的意願,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能夠融入多少資金主要取決於雙方協商後達成的一個共同意願。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獲得多少資金一定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資金規劃相匹配。過多的話,換出去的股權相對就會多一些,被稀釋的程度大一些;過少的話,獲得的資金不足以實現階段性戰略目標,還需要考慮其他融資途徑才行。
站在PE投資基金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企業想要多少它們就會投多少,因為它們還要控製自己的風險,不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同一個籃子中。碰到好的目標企業,它們也會非常願意擴大投資規模,尤其在企業已經離上市僅幾步之遙,前景非常誘人的情況下。在Pre-IPO階段,很可能出現多家PE投資基金爭奪一家企業的場麵,企業家此時在談判中往往占據主動地位。“一對多”的博弈也主要是集中解決兩個核心問題——融多少資金與讓多少股份。
六、選擇一家還是多家PE投資基金
該問題可以與上一個問題綜合考慮。當企業需要比較大的資金額度時,往往需要接洽多家PE投資基金。投資機構基於基金額度的考慮,或者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也可能會幾家聯手投資一家目標企業。如:高盛、鼎暉、新加坡政府投資基金(GIC)聯合向雨潤食品有限公司投資,高盛投資3000萬美元,鼎暉投資2200萬美元,GIC投資1800萬美元,三家投資合計7000萬美元;摩根斯坦利、鼎暉、英聯國際三家PE投資基金聯手投資蒙牛共計約5億元人民幣;百度第二輪融資,獲得了德豐傑、IDG、INTEGRITY PARTNERS L.L.C.和Peninsula Capital四家風險投資公司各1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