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企業是否存在融資需求
根據前麵的內容,我們知道企業在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融資需求。一般來說,企業引入PE投資基金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解決資金問題,幫助企業進行快速擴張;
(2)提高股東股權的變現能力;
(3)調整企業的治理結構,實現股權多樣化;
(4)引進戰略投資者,幫助整合產業價值鏈;
(5)幫助企業實現收購和兼並;
(6)提供管理谘詢、提供上市前增值服務;
(7)幫助企業在國內創業板上市或者在境外紅籌上市。
如果你的企業沒有上述所列的融資需求,那麼就不必進行PE融資,更不必為了迎合潮流而進行PE融資。
當然,如果你還有更好的融資途徑,比如銀行貸款、民間借貸、信托基金等,而且這些途徑更加適合你的企業情況,那麼你也未必要走PE融資之路。
如果你恰好存在上述一條或者多條原因,也沒有找到更優的融資途徑,那麼你需要繼續回答下麵的問題。
二、你是否願意出讓部分股權
特別提醒企業家們注意的是:PE投資基金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活雷鋒”!它們將“真金白銀”投給你的企業,換取的是你手裏擁有的一部分企業股權,但不是絕對控製權。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依然很介意外部人員進入你的公司參與經營管理的話,那麼就放棄吧。
華誼兄弟成功上市
1998年年末,中國第一部賀歲電影誕生了。馮小剛導演的《沒完沒了》在年尾歲末給大家帶來無數歡笑的同時,也讓電影背後的“華誼兄弟”這個名字被國人所熟知。隨後,幾乎每年一部的馮氏經典賀歲檔電影,也讓華誼兄弟傳媒逐漸成了中國最知名的綜合性娛樂軍團之一。其後,華誼兄弟全麵投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領域涉及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1994年,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創立了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隸屬太和集團旗下。2000年,太和集團出資2500萬對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增資,並將名稱改為華誼兄弟太和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太和集團與王氏兄弟各持股50%。次年,王氏兄弟回購5%股權,占絕對控製權。2004年底,華誼兄弟引入TOM集團,以7500萬元回購了太和集團45%的股權,成為100%控製人,太和集團也以300%的回報率全身而退。至此,公司更名為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TOM集團向華誼兄弟投資了1000萬美元,其中,500萬美元用於購買華誼兄弟27%的股權,另外500萬美元認購了華誼兄弟年利率為6%的可轉讓債券。隨後,華誼兄弟還引入另一家風險投資機構——信中利。在出讓了3%的股權後,獲得了70萬美元的投資。兩家風投進入後,王氏兄弟持股比例僅為70%。
2005年,華誼兄弟又進行了新一輪的私募。在引入了馬雲掌控的中國雅虎後,出資1600萬美元購回TOM手中20%的股權,將其中15%的股權出讓給馬雲。隨後,又從信中利手中回購共計2%的股權,此時,王氏兄弟持股比例達到77%。
2007年,第三輪私募融資開始。分眾傳媒聯合其他投資者共向華誼兄弟注資2000萬美元,為未來的IPO(首次公開募集)鋪平道路。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上市的影視製作公司,被稱作“中國娛樂第一股”。
華誼兄弟先後多次進行PE融資,融資金額達4億元。但王氏兄弟的股權在進行多輪融資之後,不但沒有被稀釋,反而在2005年還有所提升。這不得不令我們佩服王氏兄弟在一輪輪融資後的一次次華麗轉身,同時也讓我們重新省思:如何平衡現有股權與PE融資之間的關係。
出讓多少股權、獲得多少資金,這是股權投融資這根杠杆兩端的砝碼。獲得需要的資金保障企業各階段的發展,同時還要保證自己的股權不被稀釋得太多,並有足夠的儲備為以後的融資提供可轉讓的股權儲備。
三、你想讓企業上市嗎
對於企業是否要上市這個問題,有人說,上市是一家企業高速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一家優秀企業的必經之路,無數的先例已經做了充分的證明;還有人說,上市並不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很多企業即使沒有上市,也發展得很好。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創始人俞敏洪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後悔把新東方做大,後悔把新東方弄上市。”一邊要做好教育,一邊還要保持業績增長,讓俞敏洪“壓力很大,很疲憊”。
對於是否上市這個問題,企業家要理清思路、冷靜思考,審視一下企業的遠期目標。如果你有將企業做大做強,並最終上市的遠大目標,那麼你可能更加適合進行PE融資。與之相應的是,PE投資基金也會更加垂青於投資一家有意願上市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