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是一件好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對實現理想的過程和方法有清醒的認識,並且具備把大事分解成小事,再認認真真把小事做好的能力和耐心。
——2007年,俞敏洪在其博客文章中如是說
背景分析
如果將俞敏洪奉行的企業戰略簡約化、通俗化、顯影化,其實隻有兩層內涵:人情世故和利益分享。人情世故的潤滑、嫻熟,利益分享的機製與運作,均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東方成功的基礎。人情與利益,是企業發展過程中至為關鍵的兩大命門。不少企業的敗亡,就是因為未能智慧地拿捏人情、利益的尺度。
為了獲取利益,培訓機構必須打破所謂的資曆界限,一定要讓那些廣受學生歡迎與認可的授課老師多拿獎金,俞敏洪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對此俞敏洪有著切身感觸,早年間他在北大培訓部教課,北大給他開的工資是15元或20元每3個小時,但如果是教授講課,他們的一堂課就是80元。俞敏洪要求上浮講課費,培訓班負責人回答得振振有詞:“你剛剛從助教提升為講師,學校有明文規定,講師的講課費就是這麼多,不能和教授比。”俞敏洪並非無理取鬧,他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的講課效果好,學生們愛聽,每堂課都能吸引到300多名學生,而隔壁教授的課堂裏隻有幾十個學生。俞敏洪想不通,為什麼他帶這麼多學生,教授帶那麼少的學生,他拿的講課費卻這麼少?即使教授的學生全部跑到俞敏洪的教室聽課,俞敏洪拿的還是15元的講課費,而教授的講課費一分不少還是80元。利益分配的失衡,等級製度的森嚴讓俞敏洪鬱悶不已。
創辦新東方之後,俞敏洪特別注重利益分配機製的建立與完善,他的創業夥伴們起初卻不以為然,覺得他缺乏宏觀戰略的大視野,頭腦中積習的都是些芝麻小事。俞敏洪把利益分配體係建設看得無比重要,他認為新東方如果不能在這件事情上市場化,注定將很難做大做強。俞敏洪經常拿自己當年做培訓老師的經曆警醒新東方高管:如果新東方不能實現按勞分配,不能按照貢獻度分配利益,新東方能有未來嗎?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本覺悟,俞敏洪規定,拉開收入層級,讓那些備受學生喜愛的教師先富起來。在新東方的利益分配體係裏,平庸的老師必然比優秀的老師收入低很多,兩者的收入之差在50%以上。
行動指南
所有的大事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累積而成。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要善於把大事細分為一件件小事,並逐一處理好。
9月11日
創業,敢贏不怕輸
經曆過一次創業失敗就不再繼續創業了,那是遠遠不夠的。任何時候都要勇敢地追求,追求不會有多大的損失,不追求損失就大了。想想看,創業之初本來就是一無所有,就算你創業失敗100次,你不還是一無所有?創業應該有一個心理預期,預料到可能產生的最慘結局,然後進行係統性評估,把最慘的結局想清楚了,就算真的到了那個局麵,也不會害怕了。創業可以不成功,但是要輸得起,這是一個重要前提。
——摘自俞敏洪在2008年上海市大學生創業文化節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2000年是新東方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之前的新東方,在創業文化、精英文化的催動之下,大幹快上,熱火朝天;之後的新東方,身不由己地墜入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緊張狀態長達3年之久,管理與治理一度出現了相當程度的混亂,但產業運營與企業文化並沒有亂。
俞敏洪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用“再創業”的方式解決“創業”中遭逢的問題,於是新東方在2000年加速推進“二次創業”。當時的俞敏洪已經在思慮產業多元化、品牌延伸的可行性,而且籌劃著將新東方的精品課程搬上網絡。2000年,新東方開始接觸英語類圖書出版,王強擔綱成立了職業教育中心、IT培訓中心,新東方的產業向IT領域延展。但是,彼時新東方“二次創業”的成效並不盡如人意,增產不增收的現實使新東方在相關產業的規模擴張上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