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九月創業,急事慢做 (1)(2 / 3)

江蘇的調研結果並非個案,而是中國大學生創業現狀的真實反映。缺資金、缺項目、缺經驗是大學生創業難以逾越的“三重門”。

創業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但是創業文化引致的諸多弊病值得各方警覺。高校巡講期間,俞敏洪始終在為大學生創業熱潮“降溫”。

行動指南

大學生創業,失敗了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從中積累經驗,總結教訓。

9月5日

大學生創業緣何成功率低?

現在大家都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我也鼓勵。但統計數據表明,大學生在沒有工作經驗的前提下馬上創業,999%會失敗。成功率太低了,為什麼?因為創業需要很多前提:首先,你需要知道如何處理人和事的關係,而必須工作一段時間才會有這個本領;其次,你需要熟悉一個行業的運作模式。比如你想開辦一家培訓學校,可是如果你不到新東方這樣的機構曆練兩年,恐怕你很難創業成功。總而言之,創業不一定會成功,成功了也不一定會長久。生命總是會有機會的,大學生應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先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鍛煉自己的能力、心胸,慢慢成長。

——摘自2009年4月俞敏洪在四川農業大學的演講

背景分析

大學生創業,是一個褒貶不一、爭論頗多的熱門話題。1998年5月舉辦的清華大學首屆創業計劃大賽,正式拉開了我國大學生創業的序幕。此後,各大高校學生休學創業的事跡不斷見諸報端,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新聞。但是,經曆過兩三年被媒體暴炒的風光日子後,大學生創業就遭遇了來勢猛烈的寒流,棒喝與否定的聲音紛至遝來。

1999年6月,清華大學邱虹雲注冊成立學生公司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美樂公司),公司的資產由學生合夥人提供的50萬元注冊資金和邱虹雲研製的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的技術股份組成。同年7月,武漢華中理工大學李玲玲依靠高杆噴霧器和防撬鎖兩項專利獲得10萬元創業風險金,走上了獨立創業的道路。

視美樂公司的“多媒體超大屏幕投影電視”創業項目曾獲首屆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業大賽一等獎,並得到了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一百)提供的250萬元的風險投資。然而之後視美樂公司並未如願得到上海一百曾經許諾過的高達5000餘萬元的二期投資,最終公司將其技術以30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澳柯瑪集團。清華大學邱虹雲的創業團隊亦就此解散。

獲得10萬元創業風險基金後,李玲玲注冊成立了天行健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年後,李玲玲與投資方合作破裂,公司宣告倒閉。痛定思痛,李玲玲反思自我,“最大的障礙還是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其後,李玲玲投奔武漢一家公司。之所以“寄人籬下”,是希望通過學習成功企業尋求規避失敗的答案。

創業讓李玲玲經曆了太多風雨與熬煎,如今的她認為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風險太大。她的建議是:畢業後,最好先在基層摸爬滾打,開闊眼界和思路。真打算開公司的話,最好等到自己能獨當一麵的那一天。

行動指南

大學生們遊走於商業的江湖,有一夜暴富的可能,更有聲名不堪的可能。創業是一場持續數年的,兼具係統性、完整性、連貫性的考驗。

9月6日

如何駕馭“大拿”?

用“大拿”要特別小心和警惕,企業很小的時候就應該與“大拿”談清楚各種條件,並且這些條件應該有一定的前瞻性、預見性。引進第一個“大拿”之後,一定要抓緊引進第二個、第三個,因為隻有引入了競爭,“大拿”才會有緊迫感、危機感。這樣對於老板來說,一方麵增加了人才儲備,減輕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另一方麵也讓“大拿”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拿出全部精力來工作,而不是放在與老板討價還價上。

——摘自2009年9月俞敏洪在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