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分析
2009年3月31日,上海新東方學校收到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送達的關於TOEFL班學員王海濱、GRE班學員慈明鬆起訴上海新東方學校的傳票,要求上海新東方學校於4月9日到楊浦區人民法院參加庭審。
起訴理由為原告王海濱、慈明鬆在新東方網站鏈接上查找到濟南分校保分課程的介紹及上海分校名師的介紹,並於2009年3月14日報名參加授課,但聽了上海分校的課程後,發現授課老師在每節長達25小時的課程內,僅花20分鍾左右的時間來講授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其餘時間均用來講笑話及明星八卦。隨後原告通過課下時間與學員的交流調查上海分校的相關師資情況,發現被告網站上名師簡介中存在虛假宣傳情況。於是起訴上海新東方邱政政老師的簡介中教育背景虛假、王少華老師的GRE及GMAT考試成績虛假、郭將老師的學曆及經曆造假等。
新東方在應訴中首先提出對原告與報班者是否為同一人存疑,因對方律師說報班及起訴均為王海濱一人親自經辦,但訴狀上與報名表上顯示的簽名明顯不一致;然後新東方向法庭提交了被起訴虛假宣傳的老師的背景材料證明,其中王少華老師的GRE成績單因為在8年前取得,時間過於久遠,無法找到也無法查詢所以不能提供,但新東方提供了王少華任課班級的高分學員成績單、該班級教師評分表以及王少華所獲集團和學校的榮譽證書作為其教學能力的證明。
應訴期間,原告律師和兩名原告不斷向媒體報料,先後有《國際金融報》、《東方早報》、《新聞晨報》三家媒體對案件進行過報道,隨後報道被多家知名網站轉載,且在網絡上形成了病毒式擴散之勢,對新東方的聲譽造成嚴重負麵影響。
行動指南
網絡讓具備上網能力的人都成為“記者”。與傳統公關關係相比,企業的網絡輿情,麵臨著一定的或然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加強輿情分析,善於因勢利導。
8月8日
擺脫具體事務的羈絆
新東方要做的就是可持續發展式的增長,我個人迫切地希望盡可能脫離新東方的具體事務。
——2008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發生在2009年8月的“帖子事件”讓新東方徹底領教了網絡的強大威力以及破壞性。新東方公關部在提供給媒體記者的聲明中指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如此眾多的網站密集發布這篇帖子,這不是自然傳播或個人能做到的,很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操縱,而且我們也知道目前有很多所謂的網絡公關公司能夠提供這樣的密集發帖服務。
2009年3月,上海新東方的訴訟發生時,敏感的投資機構專門就此質詢俞敏洪:新聞報道中針對新東方老師的質疑是否屬實,真實情況究竟怎樣,這樣的訴訟將會對新東方的品牌形象產生怎樣的負麵影響,新東方的股價將因此產生怎樣的異動?
據俞敏洪回憶,2009年3月期間,受負麵信息影響,新東方股價曾下挫20%。新東方公關部的聲明中特別提及:“據我們了解,目前有許多投資商甚至海外投資銀行,為做空新東方股票,靠新東方股價下降贏利,不惜一切代價製造新東方的負麵新聞。”
上市之後,俞敏洪日益強烈地感覺到,“心煩意亂的時候,比公司上市之前要多。上市之前也會心煩意亂,但我知道這個問題放在那兒無所謂,也沒有人知道,可以慢慢改正、慢慢調適;現在不行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什麼都要透明,新東方一個決策錯誤就會影響到千萬投資者,這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煩意亂的時候越來越多,自己靜心坐那兒讀書思考的時候越來越少,這對我來說是特別重大的損失”。
當下的俞敏洪將大量時間用於各種各樣的應酬與交際,比如要和投資人不定期交流,要和教育部門領導見麵溝通,不勝其累卻也無可奈何,“不應酬也行,但是你不應酬,社會關係可能會慢慢地越來越少,這背後就會隱含一個大的風險”。
身為公眾人物的俞敏洪,逃脫不了“二律背反”法則,作為企業家,有光鮮璀璨的一麵,也有辛苦、寂寞的一麵;有享受財富實現的樂趣,也有生活受限、快樂不再的苦惱。
行動指南
企業家要研究自身和社會道德、製度、法律之間以及生意和生活之間的關係,以求得生活與生意幸福指數的同步遞進。
8月9日
給我20年時間讀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