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四月資本博弈的愛與愁 (2)(3 / 3)

——摘自俞敏洪在2003年員工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短期英語培訓、中小學基礎教育、學院教育、文化產業和教育科技,這5大產業是俞敏洪為總公司發展確定的發展方向。

2003年新東方成立10周年之際,新東方提出了第二個“10年戰略規劃”:新東方的目標是經營教育事業,而不僅僅是短期培訓,新東方要走多元化、國際化的道路。兩大目標,橫亙在前,醞釀出了一場深及骨髓的變革,新東方通過資本運作、內部治理的方式實現了脫胎換骨。舊的管理和機製早已與今日的新東方不相匹配,衝突不止、危機潛伏,今後,必定還會有人因為不認同企業文化或者其他原因離開新東方。俞敏洪堅持認為,“這是正常的”。

新東方逐漸掙紮出“人治”旋渦,不再彷徨,毋庸置疑,然而從“人治”到“結構治理”,新東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俞敏洪把新東方的未來命運寄托在了資本運作上。資本救贖新東方,成為一種現實選擇。

行動指南

權益股份化,資產資本化,可以讓原本糾纏不清的紛爭止息。

4月19日

為什麼要上市?

為什麼要上市?坦率地說我早先確實有些糊塗。這些年以來,經曆了那麼多風雨考驗,新東方的高管們都認為,內循環問題必須借助外力解決,上市肯定是最好的外力。因為縱使頻繁空降高級人才,也都會不可避免地進入到“內循環”中。

——2006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新東方上市之前,一個事件刺激了俞敏洪。

2006年年初,山西南洋教育集團旗下10所遍布全國的南洋國際學校接連關閉。這個曾被譽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品牌”的民辦教育集團,因為無力償還數億元的教育儲備金而崩盤。“山西南洋之死”留下了血的教訓:民辦學校“安全”第一。

新東方在完全不懂股份製和資本市場的時候,就進行了股份製改造,這個過程驚心動魄。2006年俞敏洪接受筆者專訪時談道:“如果有一天一個股東想離開新東方,希望賣掉股票,卻沒有人買。他們會希望我買,可當初這些股票是我無償饋贈的,我怎麼可能以那麼高的價格再買回來?況且我也沒有那麼多錢。還有估價的統一問題,都會產生巨大的內部矛盾。即使內部有明確的條文規矩,但由於是‘內循環’,很容易產生感情糾紛。在新東方,骨幹們很容易越過規矩談感情。而上市之後,外部的規矩比內部的規矩更強大、更有力。他們就再也不可能那樣做了。”

新東方為什麼上市?在俞敏洪看來原因有三:第一,新東方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有人都希望它繼續增長,而誰都知道上市以後,公司價值、個人財富將獲得成倍增長,而且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第二,利益格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內循環”若不借助外力改造的話,就會阻礙公司的發展,內部矛盾也會越來越尖銳。盡管上市之後壓力會更大,但寧可去試驗一把;第三,假使新東方不考慮上市,其他教育機構也會考慮上市。如果競爭對手上市了,新東方要承受更大的生存壓力。

“就像結婚一樣,該結的時候就結了,該上市的時候就上市了。”很多人都有結婚恐懼症,俞敏洪在不知不覺的狀態裏患上了上市恐懼症。

新東方上市,又一關涉“中國概念”的資本神話瞬間誕生,當媒體爭相報道俞敏洪的十多億元身價時,他的本能反應卻是“上市了,新東方居然沒散夥”。在上市前的2000~2004年,新東方一度陷入劇烈的利益糾紛之中,充滿了激烈甚至殘酷的內鬥與內耗,俞敏洪也一直在苦苦地尋找利益和人情的平衡點,痛苦而矛盾著。利益分配上的“內循環”之難困擾了新東方許多年,海外上市似乎是化解“新東方宿命”的唯一途徑。

行動指南

轉型,從根本上說是觀念、行為、意識上的轉變,對於企業領導人來說,在引入外力成功實現企業轉型之後,理應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企業的價值方麵。

4月20日

重新確定遊戲規則

海外上市,給了新東方股權轉讓的出路和更完善的遊戲規則。盡管未來我們要麵對外來投資者的壓力,但如果通過上市換來的是從此可以把精力放在經營上,而不是內耗和感情糾紛上,那麼上市就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

——2006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