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演——形象是演出來的(4)(2 / 3)

在人際交往中,破壞力最強的莫過於這三個字:你錯了。它通常不會造成任何好的效果,隻會帶來一場不快、一場爭吵,甚至能使朋友變成對手,使夫妻變成怨偶。

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記住,和我們來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煉到家的聖人。和我們來往的都是感情豐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滿偏見、傲慢和虛榮的怪人。超人和聖人能夠虛懷若穀地對待別人的批評,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當我們想說“你錯了”時,應該明白,對方十有八九不會虛懷若穀地接受。就像我們自己不會虛懷若穀地接受別人“你錯了”的評價一樣。

◆不要試圖讓對方承認“我錯了”

一個人說錯話或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

當我們犯了錯誤時,並非意識不到犯了錯誤,隻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牆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那些窗簾時,說:“什麼?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先生卻不肯承認自己做了一樁錯誤的交易,他辯解說:“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味的東西……”

結果,他們為此事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後不歡而散。

當我們不願承認自己錯了時,完全是情緒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經沒有關係。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那我們是決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們自己是這種習性,那麼也可以理解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習性,不要把所謂“正確”硬塞給他。別人也許真的錯了,但他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他雖然明知錯了,也希望得到足夠的尊重。所以,別去指責他們,因為那是愚人的做法。

◆說“你錯了”不如承認“我錯了”

沒有多少人能夠正視別人的批評,大人物不能,小人物更不能。

美國的羅斯福和塔夫脫兩位總統之間發生過著名爭論——當羅斯福於1948年步出白宮的時候,他讓塔夫脫當上了總統,然後自己到非洲獵獅子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卻大發雷霆。他斥責塔夫脫的保守主義,並有意為自己弄到第二任的提名,於是組成了雄麋黨,結果把共和黨弄垮了。在接下來的大選中,塔夫脫遭到空前的慘敗。

對於羅斯福的批評,塔夫脫有沒有反躬自問、虛心接受呢?

當然沒有!

他說:“我看不出我怎樣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所有羅斯福的批評,都無法使塔夫脫承認自己錯了,反而使他竭力為自己辯護,眼中帶淚反複地說:“我看不出我怎樣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在這裏,人性表現出來了,做錯事的人隻會責怪別人,而不會責怪自己——我們都是如此。這不是度量的問題,而是人性的問題。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而使度量大到能接受批評的程度。但這種人我們很難遇到,至少我們不必指望眼前這個人就是一個已克服人性弱點的超人。

因此,當我們想說“你錯了”的時候,我們要明白,哪怕我們費盡口舌,他的想法仍然是:“我看不出我怎樣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無論他是否辯解,他都不會真正接受我們的批評。既然如此,我們還不如承認是“我錯了”,也許對疏通關係和解決問題更有好處。

有一位汽車代理商,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決不肯承認產品質量與服務的問題是自己這方麵的問題,總想證明問題的根源是顧客在某些方麵犯了錯誤。結果,他每天陷身於爭吵和官司糾紛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壞,生意也急劇減少。

後來,他改變了處理辦法。當顧客投訴時,他首先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於你的車子,我們有什麼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請你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