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涵開發上,提出了提高衛生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醫療預防質量、提高全社會人口素質、提高社會衛生水乎、提高農村人口醫療保障覆蓋率等各項具體指標和實施辦法。經濟比較發達、衛生資源相對較高的蘇州、昆明兩市,采取了控製外延、提高內涵的戰略。昆明市除農村地區適當發展床位外,重點著眼於建立能向各族人民提供足量、高效、優質、低耗的衛生保健服務的城鄉醫療衛生網絡。並且以建設一支理論性強、懂經濟、會管理、善於管理的中堅骨幹力量,作為全市衛生發展的突破口。蘇州市的城鄉三級醫療衛生網建設也以開發內涵為主,提出了健全、完善、提高整體效益的戰略,以現有的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站)和各級各類醫院為基礎,采取“麵向人群、麵向社會、專亞分工、聯合協作”的原則,綜合衛生服務。同時,發展急救醫學,強化急救係統,普及急救知識,提高對意外事件的應急能力。
從七市對發展目標的不同選擇,提示了衛生發展模式正從外延型模式轉向內涵型模式。床位規模是提供醫療服務的重要條件,但床位增長不一定要與經濟增長相同步。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現階段住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較高,通過管理,可以挖掘相當的潛力。特別是在人口稠密、交通比較發達、而基層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不高的地區,由於服務半徑相對縮短以及內部管理製度的加強,可以進一步提高現有床位的使用率來適應病人的需要。據七市研究,到本世紀末,以千人平均3—4張病床(縣鄉兩級千人平均2.5—3張病床)是一個比較合適的規模。
(二)資源分配中對公平、效率原則的不同選擇。
鑒於不同地區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的不同,在衛生資源的分配和管理上,對公平和效率的優先,也有不同的選擇。在總體上,7個市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衛生事業是一項具有福利性的公益事業出發,強調了衛生資源分配公平優先的原則,並提出多種途徑,體現社會公平:
一是強調國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在國民收人中逐步提高衛生投資的比例,爭取到本世紀末在國民收入中有5%左右的比例用於衛生投資;
二是強調地方財政支出的公平分配。
逐步提高衛生投資的比例,衛生資源比較貧乏的朝陽市提出了本世紀內每年遞增12%的比例,略高於國家《七五計劃》中提出文教衛生事業費平均遞增8%的水平;
三是強調對醫療與預防資源的公平分配,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逐步提高對預防保健機構的投資,尋求醫療事業與預防事業合理投資的比例;
四是強調城鄉之間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堅持城鄉兼顧的方針,逐步增加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資,縮小城鄉之間衛生投資的差距,探索城鄉之間合理分配的比例;
五是強調社會人群獲得初級衛生保健的公平程度,根據雙阿拉木圖宣言的精神,以實現《2000年人人健康》為目標,全麵加強初級衛生保健工作;
六是強調城鄉人口享受醫療保障的公平程度,在改革完善國家機關公費醫療、企業醫療的同時,大力發展和普及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相應提高對農民醫療費用的補償水平;
七是強調對老少邊窮地區衛生資源的公平分配,從保障基本的衛生需求出發,增加衛生投入,繼續實行醫藥費適當減免政策,使當地居民能獲得與其他地都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效率、效益為目標,強調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工資、獎金分配上強調按照效率、效益進行合理分配,在單位和個人之間適當拉開分配的差距,進一步克服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同時,兼顧公平,防止分配懸殊過大。在國衛生事業費分配上,強調按照各個單位完成各項醫療、預防工作的數量、質量和創建文明單位的標準,進行考核分配,改變多年來按照人頭分配的辦法,以調動廣大醫務工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促進兩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