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篇 區域發展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必然途徑(一)(2 / 3)

2.區域性社會經濟條件與居民健康關係的研究

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對健康的影響程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已為國內外衛生發展曆史所證實。特別是經濟的發展,術僅推動著衛生事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衛生事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改變,也對社會人群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區域性衛生發展理論也必須麵對現實,對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條件對人群健康和各項生事業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從而探素規律,指導工作實踐。

3.區域性衛生發展概略規劃的製定與實施

衛生發展理論涉及到衛生活動的各方麵,麵廣量大,紛繁複雜,但它首先是一種研究戰略、規劃的理論,這是它的主要方麵,也是衛生發展理論研究的特色。通過戰略研究,推動其他方麵的研究。因此,衛生區域發展理論,也要重點研究區域性衛生發展的規劃及其實施,進而對不同區域的發展規劃及實施情況進行比較研究,進一步摸索不同區域衛生發展的共同規律及不同規律,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4.區域性衛生發展評價標準的研究

評價標準是體現戰略目標的重要形式,對衛生發展具有導向作用。製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及評價體係,不僅有利於組織實施和監督、控製,也有利於在不同區域進行比較研究,是II生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衛生發展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區域性衛生發展理論研究不僅要從總體上進行評價標準的研究,還應該考慮到不同區域的不同特點,對各項評價標準進行標化研究,提出不同的評價指標。

5.區域性衛生機構布局的研究

衛生機構布局的合理配置是貫徹實施各項衛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條件,也是優化衛生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途徑。區域性衛生機構的布局,不僅包括醫療、預防、康複、婦幼保健、醫學教育性宣傳、藥政管理,醫學科研機構的合理布局和配置,也包括縣、區、鄉、村各級衛生機構的合理配置。以及衛生部門的醫藥衛生機構與工礦企業等各類社會醫療機構和個人開業診所布局的合理配置。區域性衛生發展理論研究是以實踐為基礎,以優化資源利用為目標,從多種角度進行評價研究,以指導工作實踐。

6.區域性醫療市場的探索

隨著改革的深入,區域性醫療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反映醫療市場活動的各種醫療保健需求和供給體製都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對衛生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病人流向也有了新的變化。區域衛生發展理論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通過對醫療市場的動態研究,探索醫療市場的活動規律和運營機製,以引導醫療市場,協調供需關係。

7.區域性預防保健體製的探索

健全城鄉預防保健網絡是堅持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一個重要保證,也是實施《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大衛生觀念的確立,預防保健工作的內涵正在不斷擴充,預防保健體製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區域性衛生發展理論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特點,對預防保健的體製結構進行優化研究和對比研究,以探索多種形式的預防保健新體製。

8.區域性醫學教育體製的探索

人才培養是衛生發展的一項戰略性措施。不同區域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各種專業學科都有不同的需求。衛生區域發展理論以不間區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教學條件為背景,探索區域性醫學教育體製的優化結構和實施途徑,以推動區域性衛生才的培養。

9.區域性衛生信息係統的探家

信息管理是賣現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信息量的急劇增加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建立現代化的衛生信息係統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衛生區域發展理論以實現信息的正確,快速,有效傳遞,促進衛生發展為目標,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研究衛生信息係統的建立與運轉。

10.區域性衛生立法問題的研究

實行衛生立法是運用法律手段來促進衛生發展,保障人民健康。各級地方政權的區域立法是推進衛生工作社會化、地方化的一個重要途徑。衛生發展理論根據區域特點,探索衛生立法的工作範疇和執法程序,並對強化地方性鄉規民約進行可行性探討。

11.衛生區域發展的趨勢及預測

掌握發展趨勢,探索發展規律,預測發展目標是正確製定發展戰略及各項具體目標的重要條件和前提。由於區域條件的不同,各個區域的衛生發展必然呈現不同的趨勢。衛生區域發展理論不重視不同區域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預測,還將通過各類區域的對比研究,探索衛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本質,進而指導各個不同區域的衛生發展。

(二)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下,不同區域的衛生發展開始形成梯層格局及多種模式

七個市研究表明,由於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構成了人們健康觀的不同,也對衛生投入、疾病譜構成、醫療需求、衛生服務利用、人口健康水平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經濟發展對衛生事業的推動和製約,在區域性衛生發展中處於主導地位,使七個市的衛生發展形成了三個梯層。據1987年資料統計,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州、常州兩市(以平均值計算、下同)人均國民收人1929元(相當於全國平均1011元的1.9倍),農村人口人均收入899元(相當於全國平均463元的1.9倍);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的昆明、嶽陽兩市,人均國民收8元,農村人均收入479元。

1.經濟發展比較貧困的麻城、朝陽兩市,人均國民收入打3元,農村人均收入319元(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如以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的昆明、嶽陽兩市為基則三個區域的比值分別為0.7:1:0:49(人均國民收入)和1.88:1:0.66(農村人均收入)。三個區域的人均衛生事業費投入為1%6:1:0.5%其中,用於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的經費(蘇,麻,嶽三市資料)為1.5:1:0.75,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在衛生服務利用方麵,三個區域人均年住院床日數為2.63:1:027.其中農村人口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床日數為170:1:0.48,也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在健康指標方麵,三個區域的孕產婦死亡率為032:1:1.60,與經濟發展呈負相關;0歲組人均期望壽命為1.05:1:0.96,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資料表明,不同區域的經濟水平與當地衛生發展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因此,在進行衛生改革,確定衛生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過程中,必須研究不同區域的經濟條件及其他各種區域特點,以正確製定改革目標和政策。對工作評價也應考慮不同經濟水平的影響因素,探索標化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