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昆明——綜合性衛生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一)(1 / 3)

昆明市是雲南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和交通、通訊的樞紐。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的雲南高原中部。市中區海拔1891米,年平均降雨量938毫米左右,具有熱帶、溫帶、寒帶立體氣候的特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花枝不斷,風光明媚,被譽為“春城”。

昆明市聚居著25種民族共350萬人口。行政區劃為兩個城區、兩個郊區、8個縣,其中有路南彝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兩個民族自治縣,祿勸縣又厲全國掛名的貧困縣。全市15561平方公裏。雖然居省會城市地位,但由於受諸種因素影響,經濟僅處於中下水申。19.88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為536.36元,低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

20世紀80年代,舉世矚目的經濟、政治體製改革在我國興起。在全國改革大環境的影響下,加上衛生係統內在的必然因素,昆明市衛生係統選擇了自己前進的曆史方位,在決策者的帶領下,居全國衛生係統稍前,以極大的熱情和良好的願望,把長期束縛醫務生產力發展的醫療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邁開了綜合性、整體性的衛生工作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的步伐。

昆明衛生改革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特點,是因為它得到省市委.政府的支持,在省、市、市衛生局和各醫療機構,都有一批堅持改革、勇於開拓的同誌。

昆明10年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成績是令人欣慰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據1988年統計數字:全市國民生產總值6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3.81億元,財政收入15.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6.36元,與改革初期的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3.2倍,1.86倍,3.3倍和2.25倍。用於發展城鄉衛生事業的經費(不含公費、勞保醫療費用)為2705.8萬元,人均7.80元,占財政支出的2.97%。昆明地區醫療機構達1502個,病床22059張,衛生技術人員26676人。醫療服務程度指標:千人病床數為6.36張,骨幹人衛生人員16:9.95人,千人衛生技術人員7.69人,千人醫師數3.19人。傳染病總發病率438.64/10萬,比1979年下降672.24/10萬,12個縣(區)的計劃免疫率,提前兩年達到衛生部規定的855的目標。榮獲雲南省愛國衛生先進市稱號。醫療業務用房和職工宿舍,建築總麵積達274906平方米,相當於解放前和解放後30年建築麵積的52.53%。

一、激流勇進,綜合改革

1949年12月9日昆明解放時,隸屬昆明市的醫療機構僅有兩個,共80多張病床。其一的“宏濟醫院”,是1914年朱德同誌任雲南省警察廳廳長時創辦的。1950年2月20日,雲南全境和平解放,昆明地區的醫療機構也僅有23個,共730張病床,629名衛生技術人員。30年代,曾發生過三次大範圍的傷寒、瘧疾、腦炎,霍亂流行。史料記載,也屬“瘴癘之地”。

解放後,黨和政府為昆明市的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很大努力。到1979年,昆明地區醫療機構已達1059個,病床12197張,衛生技術人員16350人,分別比解放前增長46倍、16.7倍和26倍。10年浩劫期間,昆明衛生事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大批醫務人員下放,業務用房失修,醫療設備得不到更新,管理能力降.醫療服務質量明顯下降。與昆明市人民政府機關大院毗鄰的昆明市中醫醫院,於50年代中期建立起來時,曾是全市較好的建築群。

“文革”中成為重災戶,國家分文沒給房屋維修基金,醫院業務收入入不敷出,門診大樓和住院部大樓都成了“繡花枕頭”。診斷室窗戶變形腐爛,風雨飄搖病房天花板布滿窟窿手術室頂棚用牛皮紙糊著,地板一踩三顫,無菌手術在無法滅菌的環境中進行。骨科一間住8個病人的病房,擺著5種規格不一的病床,骨折病人用繩子吊著磚頭進行牽引治療。一台1958年出產的國產光機,成了全院寶貴的大型醫療設備。據1983年統計,全院醫療設備總值19萬元,固定資產總值才190多萬元。專科醫院如此,綜合醫院如此,城市醫院如此,鄉村醫院亦如此。

昆明醫療衛生現狀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體製在曆史上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存在著許多缺陷。70年代末期,昆明衛生事業的發展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步、不平衡起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醫療保健的需求逐步增長,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以及“三長一短”的現象日益突出。世界衛生組織兒童基金會官員,在對昆明市兒童醫院進行資助項目考察後,曾感歎地說,誰會相信,近千號門診的昆明市兒童醫院門診大廳,竟是那樣的擁擠和陰暗。醫院一方麵享受著國家的差額預算撥款,一方麵執行著價格明顯偏低的醫療收費製度,醫療欠費越積越多,醫院越辦越窮。昆明有家醫院,業務副院長為提高診斷水平,主張購買一台心電圖機。後勤院長為提高職工食堂職工的工作效率,主張購買一台絞肉機,由於經費緊張,雙方據理力爭,爭得而紅耳赤。醫務人員工資偏低,住房困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嚴重挫傷了積極性。衛生事業陷入舉步艱難的困境!

1978年底,鄧小平同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預備會上說,如在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已經擺到了黨的議事進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給昆明市的衛生工作指明了一條探索的道路。實踐出真知,昆明市衛生局抓住時機,以無私無畏的精神,在沒有現成模式借鑒的情況下,踏上了衛生改革的征途。

昆明的衛生改革最早起步於1979年,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試行護理包幹責任製,屬單項的小改小革,在昆明地區產生了積極影響。他們的經驗被總結推廣後,星星之火引發了群體性改革的熱潮。

1981年冬天,離昆明市城區40多公裏遠的市郊安寧縣河鄉衛生院,首先向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不核算的“大鍋飯”開刀。該院一名牙科技士王連貴承包牙科,刻苦專研技術,改善服務態度,擴大診治範圍,愛護設備,節約用材,承包不漲價,深得病人歡迎。次年底核算,牙科毛收入1620元。按合同規定,承包人回交衛生院成本費405元,上交管理費360元,個人純收入857元,月平均71元,比本人原月工資49.5元增加了21.5元。與此同時,這家衛生院的門診、住院部、後勤也實行了“定額到組、指標到人,工資浮動”的承包責任製與彈性分配製,試行一年的結果,扭虧為盈。1982年衛生院盈餘3700多元,人均獲獎勵工資近70元,與081年由縣衛生局發給的“安慰獎”16元相比,增加廣4倍多。在此之前,這個鄉衛生院已經發出難以維持的警報:病人掛了號無醫師診斷,拿到處方又沒人取藥或打針。由於業務清淡,連年虧損,職工工資靠向鄉磷礦借貸發放。

安寧縣衛生院借鑒企業改革經驗改變了醫院麵貌,堅定了昆明衛生改革的信心。1983年4月12日,把改革的觸角伸向醫療體製的《昆明市市級醫院改革試行方案》20條,正式被送往中共昆明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這個方案出台之前,調查組曾到市級各醫療機構做了大量的深人的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了各級各類醫務人員的意見,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由於種種原因,未能付諸盡快實施。

1984年,全國經濟、政治體製改革暫時處於相對靜止狀態。這年秋天,昆明的衛生改革轉向人事分配製度的單項改革。從這年起,凡是被分配到昆明市衛生係統的醫藥類大學畢業生,一律實行輪轉服務後再分配製度。其具體做法是:由城市入學的醫藥類大學畢此生,第一年在缶屬綜合醫院各科輪流見習,第二年到郊縣各醫院服務,第三年到鄉衛生院服務。3年後,根據服務表現,由市、區醫療機構擇優錄用。

1985年,昆明市中醫醫院作為昆明城市醫院改革試點單位,市衛生局局長與該院院長簽訂三年的任期目標合同,全麵試行《昆明市市級醫院改革試行方案》20條。1986年,市衛生局根據市中醫醫院改革試點的經驗,把20條改革試行方案,補充、完善為25條《昆明市市級醫院改革方案》,經省市委、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從這年7月1日起在市屬所醫院推行。25條改革方案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社會效益為衛生工作的最高準則,一切為了病人。提出的口號是“優質服務,病人第一”。實施辦法是實行全方位目標管理、崗位責任製和一整套“責、權、利”相結合的考核,充分調動一切積極性,群策群力辦好社會主義醫院。同時提出了醫院後勤實行社會化、企業化管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