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觀條件決定四平必然實行“發揮城市中心作用,建設衛生係統網絡”的衛生發展模式11983年末,在全國全麵改革形勢推動下,為了加強城市功能,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指導、調節和服務作用,原四平地區行政公署撤銷,改設地級市。1984年底統計,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31.56億元,全市國民總收入為19.76億元,人均國民收入為634元。市財政1984年撥出的衛生事業費為1327萬元,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4.7%。全市人均衛生事業費為4.67元。市財政給醫療單位的正常撥款占醫療單位業務支出的18.4%占其人員經費的74.6%。
全市衛生資源及其分布情況是:全市有衛生機構459個,每千人平均0.16個,每30.67平方公裏有一個衛生機構。其中城市有衛生機構199個,每千人平均0.23個,每0.19平方公裏有一個衛生機構;農村有衛生機構260個,每千人平均0.13個,每54平方公裏有一個衛生機全市有病床8654張,每千人平均九張。其中城市有病床3835張,每千人平均4.6張,農村有病床4819張,每千人平均2.4張。全市有衛生技術人員10054人,每千人平均3.54人,其中城市4487人,每千人平均5.38人;農村5567人,每千人平均2.77人。全市共有醫生3410人,每千人平均1.2人,與當年全國千人平均1.33人比,少0.13人。其中城市有醫生1640人,每千人平均1.97人;農材有醫生1770人,每千人平均0.88人。全市高中,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分別占21.38.41.20.37.5%,其中城市分別占25.8%、45.1%、29.1%;農村分別占17%、8.37.9%、44.5%。全市醫療單位共有固定資產3127萬元,平均每張病床4864元,其中城市醫院有固定資產1209萬元,平均每張病床6412元;農村醫院有固定資產1918萬元,平均每張床4117元。當時全市最貴重的醫療儀器設備是500毫安,其它較高級的儀器設備,如B超、腦電、心電等都集中在城市醫療單位。農村衛生院基本還是靠“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中心衛生院和都分鎮衛生院配備了小型光機。
對上述衛生資源的利用情況是:全市醫院門急診人次3806786人次,總人口平均每人1.34次。其中城市醫院門急診2757875人次,占總人次的72.4%;農村門急診1048911人次,占總人次的27.6%。其中城市每名醫生急診1682人次;農村每名醫生急診593人次。全市病床工作總日數為1310501天,其中城市病床工作日為1051097天,占80.2%;農村醫院病床工作日為259404天,占19.8%。全市平均病床工作日為245天,其中城市為333天,農村為156天。全市病床年周轉12.4次,其中城市22.1次,農村2.7次。全年病床使用率60.2%,其中城市為80.40%,農村為40%。全市年住院治療總人次87403人,其中在市級醫院住院43372人,占49.6%。在縣級醫院住院22128人,占25.3%;在鄉鎮衛生院住院21903人,占25.1%。
這些統計資料表明,四平市的經濟建設雖然較建國初期有很大發展,但與全國同等規模城市比較,經濟發展不夠快,大大落後於發達地區。如1984年四平市工農業總產值僅是蘇州市的十分之一。由於經濟不發迖,市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也較少,衛生資源僅接近全國平均數,並且多數集中於城市,而人口占全市70.7%的農村卻很少,有的還無醫無。現有衛生技術人員的高、中、初級構成比也不合理。從全市總體看,初、中級占比重太大,高級占比重太小。特別是農村,初級衛生人員占近一半,而高級人員還不到五分之一。衛生資源不足,發揮作用也不充分,城市、農村利用率很不平衡,並出現逆反現象。如農村衛生資源少,卻利用得不好,許多鄉鎮衛生院門診量下降,住院病人減少;城市衛生資源相對多些,而門診和病人也相對較多,甚至有的超負荷運轉。這說明醫療保健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僅表現在衛生資源的數量方麵,更表現在質量方麵。
如何解決這些矛盾?過去,四平市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每年在-正常預算撥款外,再撥給一定數量的專項發展資金。但這項資金很有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衛生事業發展問題;而飛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又要求衛生事業必須盡快發展。這種客觀形勢,促使四平市在衛生事業發展上要另辟出路,這就是要把爭取國家財政撥款,發展衛生事業外延,同加強內部管理,開發衛生事業內涵結合起來,走以開發內涵為主的道路。通過科學的組織和調度,加強宏觀指導、管理,發掘現有衛生資源潛力,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擴大現有衛生資源的功能和效益,達到發展衛生事業的目的,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