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次交手(2 / 2)

賈似道自以為懂兵,皇帝也以為他懂兵,其實他是個紙老虎。雙方剛一交手,麵對張弘範所率元軍的強大攻勢,早有降意的孫虎臣腳底下抹油,開溜了。宋軍群龍無首,失去有效指揮,在元軍巨大的衝撞下,被殺死、溺死、踐踏而死的十之八九,江麵橫屍蔽水,水流殷紅。魯貴逃生。軍資器械盡為元軍所擄。驚慌失措的賈似道在衛兵保護下奪命而逃。蕪湖一戰,宋王朝一點可憐的家底幾乎敗光,偏居一隅的宋室******隻剩下一個空架子了。

賈似道出師之後,朝政由他的親信王熵、陳宜中把持。這是兩個由賈似道一手培植的膽小鬼和忠實走狗。陸秀夫多次上書,慷慨陳詞,請求到前線抗元殺敵,固守長城,卻屢次遭到拒絕。一個堪當大任的國之忠臣,就這樣被無情地摒棄在戰爭之外,隻能望洋興歎,空懷一腔報國之誌。

三月,元軍元帥伯顏攻下建康,臨安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當伯顏聽到陸秀夫等一批抗戰誌士其人其事時,不無惋惜、不無憂慮地感歎道:“宋有這樣的忠臣卻不能重用,禍必亡國呀!不過,如果他們得到重用,我能飲馬江南嗎?”

伯顏所言令人深思。一個王朝興衰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興有興的必然,亡有亡的根由。馬在人騎,將在人用。我們在讚美陸秀夫的同時,也不必過於苛責呂文煥之流。呂文煥望風投降固然可鄙,但是,客觀地想一想,孱弱的宋王室能抵擋得住元帝國這隻草原猛虎嗎?

蕪湖決戰之後,元軍陳兵皋亭山,虎視臨安,宋王朝一片混亂。文武百官一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各自盤算著逃生之路,樹未倒,猢猻就要散了。哀哉!

左丞相、狀元出身的留夢炎率先棄官逃跑,幾經輾轉,逃進了元軍大營,逃到了元大都,官不失王侯。

部級官員競相效顰,逃離朝廷。更有一批官員請求禦史彈劾,以求罷官。掛冠之風來勢凶猛,不可阻擋。昔日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文武官員,赤裸裸地上演一幕幕貪生怕死的醜劇。趙家班子頓時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右丞相陳宜中聽說伯顏要他去談判,擔心被拘,連夜逃亡溫州。

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去和伯顏談判,被扣。

走投無路的太皇太後謝道清領著五歲的宋恭帝趙顯帶著宮院人等近七千人,拱手把宋王朝的最後一塊殘山剩水送到伯顏手上。

宋亡。

陸秀夫沒有隨著請降的隊伍北上,城陷之際,他南下了。

太皇太後謝道清並沒有能夠一籮筐把宋室宗室拱手交給元軍。老太婆顧不上。在臨安城即將陷落之際,駙馬都尉楊鎮、楊亮節將益王和廣王護衛出京,悄悄來到溫州。這年,益王趙昰七歲,廣王趙昺四歲。“趙氏孤兒”在伯顏斬草除根的追剿鐵蹄下,存留了下來。這時,一批不肯附逆的宋室文臣武將得知“二王”“駕臨”溫州,懷著東山再起的夢想,集聚而來。

這一批人物裏,有成為股肱之臣的陸秀夫,張世傑。

張世傑時任統軍將領,在此後幾年,他和陸秀夫共同支撐南宋“行朝”這個行將傾覆的大廈。

陳宜中出逃時帶出的水兵也停泊在這裏。

陸秀夫和陳、張等人經過磋商,一致主張重建宋室王朝,仿效趙構的做法,擁立益王為天下兵馬督元帥,廣王為副元帥,發布檄文,號召各地忠義之士緊急勤王,光複九州。

1276年五月初一,趙昰由陸秀夫等人擁立,於福州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景炎,是為宋端宗。晉封弟弟趙昺為衛王。母親楊淑妃為太後,垂簾聽政。組成了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為首的內閣,重整旗鼓,意在驅逐韃虜,中興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