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次交手(1 / 2)

在736年前的今天,1279年3月19日(農曆二月初六),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南宋滅亡。為什麼陸秀夫親手淹死皇帝卻被稱作民族英雄呢?南宋末年,氣息奄奄,命懸遊絲,打個噴嚏就可能嗚呼哀哉。然而,這“山河破碎風飄絮”的危艱時局,卻英雄輩出,他們共扶河山,同撐危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挽狂瀾於既倒,演繹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劇,千年之後,仍令人不禁一睹三歎焉。這些群像中最光輝的代表人物應數“宋末三傑”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文天祥的光焰太炫目了,以致曆史歌詠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決絕誓言時,湮沒了同樣光彩照人的陸秀夫、張世傑。

文天祥的偉大,在於他的靈與肉都經受住了考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孟子豎起的考驗一個人的最高尺度。文天祥經受住了,他堪稱當之無愧的“大丈夫”。

陸秀夫的英雄之處,在於他“舍生棄辱”——個人的恥辱,“末代皇帝”的恥辱,一個王朝的恥辱,甚至一個民族的恥辱,毅然背上宋末的小皇帝趙昺蹈海而死。這是千古第一悲劇,陸秀夫上演了主角。

1259年的金榜,足以讓300年的宋王朝刮目相看,讓3000年的中國文明史刮目相看。因為這一榜誕生了宋末兩位足以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

陸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實,宋端平三年出生於楚州鹽城(今江蘇建湖),三歲隨同父母遷居江南京口(今江蘇鎮江)。這裏是當年宋金、宋元對峙烽火連天的最前沿。

陸秀夫自幼聰慧穎悟,讀書過目不忘,塾師百餘蒙童之中,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稍大一些,陸秀夫最喜歡挑揀那些愛國憂民的詩文閱讀,常常一邊讀一邊歎息流涕。陸秀夫“才思清麗”,七歲就能詩善文,十九歲一舉金榜題名,與文天祥同年。

科舉時代有個不成文的慣例,科考雖說是為國取仕,但發榜之後,重臣、權臣們紛紛延攬人才,收歸門下。這些新科貴人,也需要投個靠山,以便於發展有個後台。文天祥中狀元後,權臣賈似道馬上認為門生;陸秀夫進士及第,被李庭芝很快禮聘到幕府任職。李庭芝時任淮南製置使,是北方重臣,以惜才、愛才、延攬人才著稱於當時。他的帳下人才濟濟,各懷絕技,頗有戰國“四公子”遺風,因此,他的幕下為抗元前線“******”。

在李府,陸秀夫性情沉靜,不事張揚,矜持自重,敏於事而慎於言,老成幹練,深得李庭芝器重。李庭芝竭力向上推薦,陸秀夫很快得到升遷。但是,李庭芝仍以前線人才難得為辭,留他在身邊。陸秀夫在李府中地位不斷提升,任參議官,主管機要。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大舉南侵,兩淮地區首當其衝,最先感受到“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危急。李氏幕府的幕僚或辭職,或遁逃,紛紛作鳥獸散。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見忠臣”,大敵當前,唯獨陸秀夫堅如磐石,協助李庭芝堅守城池,英勇抗敵。李庭芝深受感動,大為感慨,認為這樣的忠義之士、國家棟梁,正是朝廷所急需的人才啊!他急國家之所急,把陸秀夫推薦給了朝廷,授禮部侍郎官職,累至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

然而,陸秀夫對此,很是煩惱。因為這些職務都遠離軍隊,遠離前線,讓他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此之時,元軍分東西兩路以排山倒海之勢大舉進攻南宋,忽必烈滅宋決心已定。

元西路軍首攻襄樊,襄陽守城大將呂文煥苦戰六年後獻城迎敵,宋西部長城轟然倒塌。元軍在呂文煥導引之下,順江而東,勢如破竹,將江防重鎮江州、安慶毫不費力地納入囊中。

時在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

朝中權臣、太師、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迫於形勢,不得不督師蕪湖。兩軍對壘,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但是,頭枕蕪湖波濤的賈似道還做著重溫議和的夢,消極備戰;在遭到元軍嚴詞拒絕之後,賈似道才硬著頭皮布陣。他派心腹、殿帥孫虎臣領步兵七萬駐紮池州(今安徽省貴池縣)的丁家洲,水軍首領夏貴領戰船2500艘橫列江麵迎敵。自己則住在蕪湖魯港後軍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