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幽默談吐,是同他的聰明才智緊密相連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有良好的文化素養,豐富的文化知識。如果一個人對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曆史典故、風土人情等等各種事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較強的駕馭語言能力,說話就容易生動、活潑和諧趣。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師往往都是語言大師。幽默並不是矯揉造作,而是自然地流露。有人非常有見地、且深有感觸地說:“我本無心講笑話,笑話自然從口出。”其中的道理正說明了這一點。
在古今中外浩瀚如海的書籍中,特別是在諷刺小說、喜劇劇本、笑話集和寓言等作品中,關於幽默語言的記述甚多,多多閱讀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此外,還可以多欣賞些滑稽劇、相聲等文藝節目,從而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因為,幽默是在廣聞博見的基礎上產生奇妙聯想而湧現出的語言,有時隻需幾句話就能說明許多問題。對實際事物,對曆史知識所知甚少的人,一個孤陋寡聞、離群索居的人,是很難把話說幽默的,當然就談不上有幽默感了。
我國有源遠的幽默曆史傳統。如我國四大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或全篇富於幽默諧趣的基調,或其中不少人物形象生動,情節幽默風趣。多讀一些中外名著對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增強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大有好處,從而能逐步地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另外,多讀些短小的幽默作品也讓人受益匪淺。三國時魏人邯鄲淳所撰《笑林》三卷,為我國最古笑話專集,讀來令人捧腹,如其中一則:
魯國有個人拿著長竹竿進城門,起初他豎著拿,不能進入;後橫著拿,也不能進入,怎麼也想不出計謀。過了一會兒,有一位老人來,說:“我不是聖賢,但是見過的事很多了啊。為什麼不用鋸當中截斷,進入城門?”於是那個人就按照老人講的截斷了竹竿。
故事諷刺了那些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幽默風趣包含其中,多讀類似作品定有好處。
除要有豐富的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外,還必須有較好的口才,才能使言談富於幽默感。
著名醫生周禮榮在一次講演中,談到訪問非洲的經曆時說:“非洲朋友對我們自力更生製造出的高質量的顯微鏡感到驚奇。”接著他話鋒一轉,向大家介紹這種顯微鏡的性能,這時,他突然風趣地用起了電視廣告語言:“上海光學儀器廠出品的顯微鏡,可以和德國的顯微鏡相媲美,質量可靠,物美價廉,代辦托運,實行三包。”一時間,笑語滿堂,氣氛活潑輕鬆。沒有知識,沒有生活,沒有口才,是絕不可能說得如此活靈活現、繪聲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