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走進工廠(3 / 3)

這些存放電子零件好似電影膠帶一樣的盤叫做零件盤,湊到這些零件盤跟前去觀察,隻看到好似黑底的膠片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透明帶薄膜,使得零件盤帶形成雙層,一層是黑色底片,另一層則是透明薄膜,而電子零件就存放在這雙層的中間。電子零件極小,肉眼根本難以看到。肉眼可以看到的操作是就是電子零件的膠帶被送貨的智能設備放入固定位置中。當箱子被智能設備放在機器上的固定位置後,有一個轉軸會從箱子中間處插入進去,同時將零件盤托起,然後箱子脫落。一整箱電子盤會懸掛在轉軸中,懸掛轉軸移動到打件轉軸前麵,打件轉軸會將零件盤頭部位置的接頭夾住,然後打件轉軸開始轉動,隨後便被轉到打件轉盤上。

因為這些智能設備的精確度都在納米級別,智能看到零件盤的整體移動,而後的打件就隻能是連看帶想象了,石墨烯底板附在流水線上進入預定位置,零件盤在打件轉軸上轉動,同時貼在黑色底片上的透明薄膜被分離,打件轉軸附帶有電磁和電荷吸引著零件不會掉落,在打件轉軸每轉動很小的一格之後,即將使用零件便自然調整到一個正確位置,此時石墨烯也調整到正確位置,那麼正好在石墨烯軟板需要打件的位置和那顆零件就形成上下垂直對其的狀態,石墨烯下方的打件區域產生更強的電磁和電荷將零件吸引到石墨烯軟板上,隨後納米級別電焊手將電子零配件接觸點焊接。

因為了解這些具體的細節,讓我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盡可能多的了解這裏的具體過程,雖然熟悉的過程似乎十分的繁瑣和枯燥,但若是從表麵來看這些個設備的運作卻是十分的快速,整個向前推進的速度隻需要不到一秒,所以這個流水線的出貨率也就是一秒。

而每個零件盤上零件都是數以萬計,則每箱就有十個零件盤,所以每個零件裝一次箱子,就足夠打件十萬甚至上百萬次。雖然偌大的車間需要打幾百上千種類的零件,有著幾百個智能設備,但是智能配貨送貨設備卻也就是僅僅幾個在忙碌。

而零件盤每一盤用完之後,轉軸收回一個位子,零件盤像子彈夾一樣脫落,新的零件盤頂替原來的位置,然後零件盤轉軸再將零件盤的接頭送給打件轉軸,打件工作接著繼續進行,依次循環。每個零件盤最後剩餘十個的時候會出現一個磁性識別碼,智能設備會根據這個磁性設備碼發信息給車間的服務器。整個軟板的打件精準而快速,中間還穿插著幾個檢測設備負責檢驗軟板是否存在問題。而每個監測設備會用到視覺監測和性能監測兩種,都需要達標。所謂視覺鑒別就是代替以前的人工眼看的鑒別。隨著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智能設備的圖像識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人類,它們不禁可以清楚看到納米級別並可以快速識別出異常。

如果檢測出有異常的軟板則會被機械手放入一個歸納盒子中,這些個不良產品也會被整整齊齊擺放好。更高級的檢測設備會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置這些異常的半成品軟板,是要進入下一道流程或者報廢。

我看到那個石墨烯軟板都是透明的,於是便和這個智能手環的半透明聯係起來。當我問道石墨烯軟板的具體細節時,讓我詫異的是石墨烯在我生活的時代就已經有了,隻是沒有商用而已。

這讓我為此有些感歎但似乎並不完全明白,於是心中也暗自總結道:

整個智能電子工業的發展是往更小更精細的方向發展,但是又需要大的環境的支持。

新的納米材料的不斷開拓和研發,使得電子設備的體積和能耗都大為降低,而電池的護航能力也相應大幅增長,電子工業的精確度向著納米級別發展,這使得工業的設備需要向更加小的精度邁進。在這種級別上,人工已經很難實際操作,很多的工作也倒逼著智能設備的參與。那麼之前依靠人和設備對話的時代,在物聯網和傳感器的發展下進入了設備和設備的對話中,人類則扮演了整個流程的決策者和信息彙報的接收者。那麼這個過程中設備自身智能就需要達到很高的智能水平,包括自身裝置的基礎器材傳感器的安裝識別,自身精細工藝的要求,並且還要做到聯網的機器間溝通和向服務器彙報,並且對於整個工業來說機器設備如此的多,更需要標準和統一的協調建立。

我後來查閱了其中可以看到的神奇的石墨烯材料,這也是小冰先前跟我提到過的碳的同素異形體的一種。

這種材料果然是在2004被研發出來的,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德烈·傑姆和克斯特亞·諾沃消洛夫發現的,為此二人在以後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小小的意外發現卻為整個電子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被載入史冊傳為佳談。這種材料具有高導電性、高強度、超輕薄等眾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