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去之後,在接待廳中間是一個大型的展桌,小冰按啟桌麵按鍵,整個工廠的建築明細以全息成像的方式顯示了出來。可以將這個圖像抬起,也可以拉伸,縮小,這是個可操控的實體模型。於是了解到,最前麵五棟大樓明顯要高大很多,後麵有十多個小廠房。前麵的五棟大樓中,最前麵的是組裝大樓,後麵的是生產不同配件的大樓,後麵四棟大樓把生產的不同配件配送給最前麵的組裝大樓,然後組裝大樓進行組裝和調試後,合格品打包封裝貼標簽和智能磁條,然後送給樓下成品倉庫。
首先就是了解了手上所帶的智能手環的組成。智能手環主要為四個部分:石墨烯軟板,顯示控製,生物傳感,外殼附帶電池和固定。
我們進的是其中的一棟大樓,這棟大樓主要負責生產智能手環的軟板,也就是智能主板。這裏還不是整個設備最複雜的一棟大樓,卻是零件最多的一條流水線。因為智能手環是軟的智能設備,裏麵主板不是硬板而是軟板,因此整個石墨烯軟板也就相當於主板了。整個軟板從原材料石墨烯底板開始,直到刻錄好所有電路,打上電子零件送交組裝大樓,需要三十多個流程,而每個流程又需要十幾個不同的工序。
這裏最精準的長度距離精度已經到達納米級別。大致看了一些工藝流程說明信息,石墨烯軟板原料要經過複雜的十幾個流程包括壓幹膜、曝光、顯影、蝕刻等一係列的流程和工序變成一個立體的電路圖模板,讓我驚歎和詫異的是這塊所謂的電路板不禁是透明的而且是立體的,肉眼看來卻隻是個磨砂的手機貼膜般的樣子。等這個立體的電路板被製作出來之後,被送入打件的車間,就是給這塊透明的薄膜電路板打入電子零件和各種的傳感器零件。
而電子零件有電容電阻、傳感器、智能芯片等,總加起來有著幾百個之多。最關鍵的是需要在這十多厘米長一厘米多寬的軟板上打上幾百個電子零件,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個電子零件都來自不同的工廠。
這讓我十分的好奇想要了解下這裏的整個流程將怎樣來運作。竟然在沒有人的情況下將如此多的外來零件打在一塊軟板上,這些工作將如何協調。而且大部分的電子零件都是小到了人眼無法識別,最大的中央控製芯片也不過像一個小的硬幣一般大小。
我仔細盯著這裏來回運動的設備,不停地問著小冰我所有的疑惑和問題,這讓我幾乎著迷。每個工廠送過來的零件都是由智能貨車送貨過來,再往上追就是車間服務器發送的零件需求給供應商。首先在打包上就有著很多的標準。這些個還沒有出廠的電子零件,在包裝上就已經開始為以後的物流和具體工作開始服務了。所以電子零件都是成箱按照標準製作並包裝,每個箱子上麵都有相應的智能磁條,這些智能磁條不僅包含了箱子中產品的具體信息,而且在一定的區域內還帶有簡單的定位功能。
從廠外來的貨車都有根據需求對應的物流碼,貨車在接近廠區時已經發送了第一條彙報指令,到達廠區後,發送物流信息碼給倉庫服務器。倉庫服務器接收後根據倉庫的車輛和空間信息進行排配卸貨,然後發送卸貨信息給智能接貨設備。智能接貨設備將貨車帶領到指定地點,貨車根據智能設備給的具體定位位置停放車輛,隨後貨車打開艙門,智能接貨設備自行搬運箱子到指定的地點,同時讀取這些箱子上麵的智能**並發送給服務器進行核對,隨後並將箱子按照流程疊放在指定地點,並將箱子存放的地址信息賦給這些箱子的智能磁條,待箱子存放完畢之後,發送地址箱子的地址信息進行給服務器,並發送完畢指令。
當車間發出需求指令時,指令中包含需求箱子地址信息即是存放地點,需求零件的一些詳細信息。智能配送設備根據接收到的需求,去搬運箱子,並發掃描**,然後發送確認指令給服務器,將產品箱子搬運到車間指定位置後,發送完工指令。打開箱子來看,這些箱子的電子零件都是以一盤一盤的形式存放在箱子中。這些個盤就像老式的電影膠片一樣,膠片兩邊有卡槽,電子零件就存放在膠片的中間位置,並且卡槽的距離和電子零件的距離是成正比的。而每個盤的盤頭都有小小的智能磁條,為後續的智能設備接收盤讀取信息並進行核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