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爭吵似乎無處不在,越是親近的人之間越容易爭吵。爭吵往往不是為什麼大事,而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事雖不大,吵起來卻傷了感情、傷了和氣。所以說,爭吵的雙方永遠沒有哪一方會獲勝,就算你在爭吵中占了上風,卻輸了感情,丟掉了自己的涵養。
三國時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世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於是曹操產生了換世子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後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一方麵做曹操的工作,一方麵對曹丕麵授機宜。賈詡對曹丕說:“願您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深以為然。
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又在高聲朗誦自己作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並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麼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都為世子如此仁孝而感動。相反,大家倒覺得曹植隻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吧。曹操死後,曹丕順理成章的登上了魏國皇帝的寶座。
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拚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竟束手無策。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化,腦瓜頓時開竅: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我隻需老老實實恪守世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後,這場兄弟奪嫡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儒家思想主張“不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君子之爭”。所謂“君子之爭”,在現代看來,就是要有君子的風度,要按照遊戲規則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爭。爭並不一定是壞事,能使人向上,能促進事業的發展,但不正當的競爭就會抑製人們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下麵是一則兄弟爭雁的故事:
兄弟兩個外出打獵,看見一隻大雁從天上飛過,兄弟倆拉好弓準備射雁,這時卻為了射了雁該如何吃爭吵起來。哥哥說要煮著吃,弟弟說不行,要烤著吃,爭論了半天也不分高下,最後沒辦法,就找了一個過路的老人來評理。老人說:“把雁分成兩半,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不就得了?”兄弟倆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聽從了老人的安排,正要抬頭射雁時,大雁卻早已飛走了。
可見,爭吵實在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到頭來誰都得不到好處。由此,我們引申到家庭關係中,爭吵作為一種有傷和氣、影響感情的不良舉動,是每個家庭不願意看到卻又不可避免的。特別是有些夫妻爭吵過度,因吵傷情,繼而反目成仇,甚至分道揚鑣。然而,爭吵又無法杜絕、不可避免,沒有哪一對夫妻一生中沒有吵過架,於是,講究爭吵的藝術,把爭吵變成一場“君子之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爭吵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爭吵,不善於爭吵。適度、理智的爭吵,對於明辨是非,發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促進夫妻和諧是有利的。相反,無原則、無休止地過度爭吵則是有害的。
學會“製怒”是控製吵架的關鍵一招。當人發怒時,說話會出口傷人,想傳達的意思傳達不出;而聽話的一方的心理防禦機製已經啟動,聽不進任何解釋的話。所以當一方發怒時,其中另一方應該離開現場,直到對方或雙方冷靜下來再談。心理學上對發怒和製怒的研究表明,經曆幾秒至幾十秒的時間間隔後,說出來的話的攻擊性會比馬上破口而出的話要溫和和理性一些,對對方的傷害也會小一些。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次兩次的吵架引發的裂痕可能會形成吵架的習慣,形成吵架的習慣就是形成一個嚴重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會把兩個人的愛情破壞得體無完膚。
避免吵架還有一個基礎是雙方的坦誠,兩個人的相處,特別是愛人之間的相處,坦誠是第一要素,彼此的坦誠才是雙方信賴的基礎,彼此的坦誠也是雙方產生默契的源泉,因為隻有坦誠,向對方敞開胸懷,才能真正的被對方了解和真正的了解對方。
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麼?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麼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裏並不服。
爭吵是把雙刃劍,弄不好就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寬和之心麵對世界,不要爭吵,給自己的生活留一份平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