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僅僅是日常的一種行為,它不需要有強烈的決心,隻需要一點點的耐心和自我克製。保持樸素無華與不喜炫耀的良好習性,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謙虛。如果我們能夠利用節儉下來的金錢,去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自身的修養就會得到不斷地提升。拋棄塵世的奢華,簡單生活既是快樂。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裏。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們可能都會覺得這個吳隱之未免也太“摳門”了,連女兒出嫁都不好好操辦一下。但這種“一切從簡”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的。因為,在今天,已經有太多的人把節儉看作“小氣”、“摳門”,把浪費當成促進消費。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地發展,物質生活也在日益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與提倡節儉並不矛盾,講節儉就是要珍惜人類有限資源和人類自身的勞動成果,就是要從我們先輩的優良傳統中吸取艱苦奮鬥的精神。
電視紀錄片《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毛澤東的保健醫生拿起一條毛澤東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麵滿是補丁。他曾多次勸主席換條新的,都被拒絕了,他說:“一條毛巾毯我換得起,但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精神丟不起。”這是毛澤東真實生活的寫照。毛澤東在延安時穿的一套舊軍裝洗得發白,補丁就有16塊。他的一雙舊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幫綻了線,縫補好繼續穿。
其實,不光是毛主席如此,周總理、朱老總、鄧小平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也是廣為流傳的。比如,鄧小平厲行節儉伴隨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許多感人的細節,魅力無窮,再三回味。他曾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後來,鄧小平還曾提出過這樣的告誡:“今天的問題複雜得很,僅靠幾個章程、幾個法令、幾個辦法辦事是不行的”;“節約也要有積極性,如果沒有地方的積極性,就不可能節約,就要發生浪費。”他的告誡直指要害,節約不能靠命令主義,搞形式主義,而要從上到下積極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很多人都覺得,國家再窮,領導人穿衣吃飯的花銷還是足夠的。但是,偉人節儉,是在彰顯一種精神,倡導一種作風,引領一種風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人若是大手大腳,浪費鋪張,社會勢必盛行奢靡之風。
古巴曾有一句這樣的警言:“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事實上的確如此,一個國家如果把生產的東西都消費掉,不為將來做準備,這個國家就會沒有資本。就像不節儉的人一樣,這樣的國家僅僅能維持生計,總是貧窮而可憐。沒有資本的國家就沒有商業,因為它們缺少商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因此,這些國家不會有船隻、水手、船塢、海港、運河和鐵路。另外,結合我國現在資源匱乏的國情,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所反思?我國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已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製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資源危機觀。我們現代人也應該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厲行節儉,這是應對資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