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習慣注意保持環境衛生(2 / 2)

5. 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環保公民。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環保行為的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伴隨終身的。

◎讓孩子做環境的主人

環保作為一個全球性的主題,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環境在孩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每位家長都應該讓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自動自發地為環保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德國是世界上環保教育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在德國家庭中,每戶人家都有5個垃圾桶:一個放工廠要回收的包裝,一個放要回收的紙張,一個放要回收的玻璃,一個放要回收的植物垃圾,另一個則用來放無法回收的垃圾。因此,德國孩子從小就知道垃圾應該“各回各的家”,盡可能回收再利用。

德國的孩子能形成這樣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家長熱心環保教育息息相關。在德國家長看來,孩子接觸大自然的經曆,對於其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至關重要,隻有那些曾親自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並熱愛大自然的人,才能保護身邊的環境。因此,他們也都樂於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環境的主人。

德國家長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會開始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幫助他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中去發現、感受和體驗萬物的存在和變化。每當這些家長做園藝的時候,也總是喜歡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與自然充分接觸。孩子通常會因為好奇而幫著澆澆水,或是幹脆自己開辟一塊營養土,種上綠茵茵的小草,然後小心翼翼地嗬護它。

孩子們也許不會懂得很多環保技術方麵的知識,但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早已播下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種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自己已是這個環境的主人,因此自己對於這一切都要格外珍惜、愛護。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家長要為孩子作出榜樣,如在公共場所不亂扔瓜皮果殼;在家裏聽音樂、看電視注意控製音量,不製造噪音影響他人的生活。

2. 家長可以自發地搜集一些關於環境教育宣傳資料,並結合植樹節、地球日等節日組織孩子和家長一起植樹種草,到大自然中遊玩,讓幼兒了解大自然的奧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並隨時清掃廢物。

3. 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環境的主人,保護這個環境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育子必讀:環保的故事

古時候,在我國江南某地有一個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個出差的任務,是到當時的京城去送文件。

他騎著一匹馬匆匆上了路,傍晚,歇宿在一個旅館裏。旅館裏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但這個小官吏是個不愛護環境的人,第二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時,順手便把馬吃剩下的殘草敗根倒在了水井裏。

過了一個月左右,小官吏從京城辦完事回來,又來到這家旅館。他趕到這裏時,天已完全黑了,經過一天的長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從水井裏打水上來喝。由於天黑看不清水桶裏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夠嗆,喝起水來如同牛飲一樣,結果喝進去一根草杆。草杆卡在小官吏的喉嚨裏,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小官吏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杆正是他前次來的時候,倒在水井裏的。

古人告誡後人說:“千年井,不反唾。”這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弄髒水源的意思。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複。

2. 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做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利用而不知加以珍惜。

3. 土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裏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這個規律,還一片美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