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五、花落誰家(3 / 3)

看一眾人在最初的驚異中都開始平靜下來,李治才清了清嗓子,用比剛剛稍微大了一點的聲音道:“眾位大臣都是我大唐的重臣,很多還是跟隨先皇平定過天下的,朕時常想,先皇年輕的時候,曾經助太祖皇帝征戰天下,憑借著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如今這鐵桶一般的江山,那麼為什麼朕就不能呢,朕就是要我大唐的列祖列宗,為有朕這麼一個後代而驕傲,讓我李家的後代,都以朕這個皇帝為榜樣。”

李世績和李道宗對視了一眼,兩個人幾乎同時苦笑,看來皇上已經考慮多時了,這個時候自己還在這裏爭,皇上親征,是肯定的了。

眾人確實沒有想到,實際上皇上親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作為一個皇帝,本來是不應該親征的,尤其是像李治這種從父輩手中接過江山的文皇帝,從來沒有動過武,若是武斷親征,定然因為軍將令不達,兵士迷惑而亂了士氣,更甚者反而掉了軍心。

當然,皇帝親征的好處顯而易見,能夠極為有效的提高大唐整體軍隊的士氣,也能耍一耍天府之國的威風,更重要的是能炫耀一下皇帝的武功,讓曆史那麼濃墨重彩的記上一筆。

“眾位大人請放心,朕即使親征,也不會幹涉大將的權力,而眾位,也絕對有機會為我大唐揚威。說實在的,朕在武這一字上確實不行,相信下麵站著的任何一個武將,都比朕強,可是朕為什麼還要親征呢?”

李治說著,又從龍椅上走了下來,徑直走到站立的大臣中間。

“兵者有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治國也相同,你們研究的是殺之術,而朕研究的,是用這殺之術為我大唐的百姓謀福。以戰止戰,才是我大唐動武之先機。而如今麵對著身邊虎視眈眈的吐蕃與突厥,朕親自前來,並不是為了這場勝利,而是為了在勝利的基礎上,盡最大的能力,保存我大唐的實力,讓我大唐的百姓免受打擾。讓幾方鄰國彼此安生。”

李治沒有說的是,從大局來看,突厥的威脅性遠遠比不上吐蕃,大唐發展的中期,正是吐蕃崛起的時候,突厥在大唐以北,而突厥往北,卻是人煙罕至,俄羅斯那方土地,在那個時候,就連李治都有些看不上。是,那裏礦產豐富,又有石油天然氣等等稀有資源,可就如同電一般,李治知道他好,卻用不上,那他對於大唐來說,就是累贅。

而吐蕃不一樣,吐蕃往西,順著絲綢之路,有很多大唐足跡踩不到的地方。那裏,正是李治關注所在。雖然李治還沒有定下吐蕃之後的目標,但可以推想,那裏,李治定然不會忽略的。

“此番說來,皇上是準備好了,那老臣想知道的是,皇上以什麼理由來對吐蕃動武,要知道,我大唐一直以來,都是在道義上站住腳的,若是皇上找不出一個好點的理由,讓天下人心都站在我大唐這一邊的話,那這仗,可就不好打了。”

問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遠道而來的當朝仆射--高季輔。

剛剛的軍權之爭,高季輔根本就插不上話,他本來就反對皇上對吐蕃動武,可如今大勢已定,他也隻能沉默,可如今他不能不說了,這關係到大唐在鄰國的聲譽,大唐本來國大,若是在霸道一些,引得四鄰生疑,結合起來對付大唐,那豈不是一大麻煩。

“理由嘛,很簡單。”

李治抬頭看著窗外,夢囈似的喃喃。

找一個理由,實在是很簡單的事情,這都是李治在西方某一個國家的經驗。將強起刀兵,弄成義正嚴詞,這,就不得不用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了,而這些,李治早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聽說甘州最近在下雨,也不知停了沒有。”

眾人麵麵相覷,隻有站在最前方的時方撇了撇嘴,他早已經習慣皇上如此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