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隻是想讓大家知道,並不是說他們所說的,朕都會應用到戰爭上。好了,李世績,你先說說,我大唐,為什麼要打吐蕃。”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任何事情都要理由,戰爭更是如此,無緣無故的戰爭,是不存在的。
李世績跨步出班,對於皇上先問他,他很是高興,忙將自己腦中所想整理了一遍,又憑借著自己多年的曆練,四平八穩的道:“皇上,以老臣來看,這吐蕃與我大唐,必定是不容的。這其中,應該有三點。
其一,吐蕃的土地與我大唐相差是鄰國中最小的,可以說吐蕃是大唐之後的第二大國,這必定成為我們與吐蕃之間最大的矛盾。
其二,先年吐蕃以兵勢幾乎是硬逼著太宗皇帝下嫁文成公主,這想必也是皇上所不能容忍的。”
“你大膽。”
李治哼了一聲,看似甚是惱怒,其實任誰都聽得出來,皇上絲毫沒有生氣的意思。
“臣隻是實話實說。”
李世績頭也不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竟然回頂了皇上一句。
“繼續。”
皇上的無動於衷,讓有些人失望不已。
“其三,吐蕃的位置,擋去了皇上望向西方的眼光。”
“是嗎,李大人說的有些道理,好了,朕來說一說。”
李治這是第一次在群臣麵前表露自己真實的觀點,眾人不禁都側耳聆聽,一時間,朝堂之上竟然鴉雀無聲。
“其實這又涉及到太宗皇帝在位時的一些往事了。”
李治的語氣中有些緬懷,似乎還帶著些許遺憾。
“李世績是老臣了,自然知道一些,吐蕃並不像表麵上和大唐這麼友好那樣簡單,他說才不錯,當初若不是吐蕃興兵,太宗皇帝又怎麼會將文成公主下嫁。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文成公主下嫁,為吐蕃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可這繁榮的背後,卻是我大唐損失慘重。”
李治說了很多貞觀年間的秘密,這些秘密中,大多是讓大唐非常丟麵子的事情,這些辛密,如今卻被李治抖落在明麵上。
這並不是李治在胡編亂造,在他舊時的記憶裏,早就有了這些記憶深刻無比的往事。那個時候的太宗皇帝,總是會對著李治恨聲恨語。而這種恨,深深的植在童年的晉王的心中,甚至移植到了轉生而來的李治的身上。
而作為有著現代人思想的李治,更加對吐蕃重視起來,因為吐蕃對大唐,或者說華夏的威脅,遠遠不是突厥能夠相比的。
“所以說,朕也許會放過突厥,但絕對不會放過吐蕃,好了,李道宗,你來說一說吐蕃的近況。”
李道宗出使過吐蕃,由他來說,自然是理所應當。
“微臣曾經出使吐蕃,照當時的情景推測,吐蕃在祿東讚的暗地裏統治下,已經開始結束部落分化的局麵,雖然吐蕃如今還不能算是一統,但各個部落的齊心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前些年。加之有情報說吐蕃這些年的騎兵,已經開始轉向重甲騎兵。按著他們的冶煉技術,恐怕在騎兵方麵,我大唐要稍遜些。”
“另外吐蕃地域遼闊,卻人口稀疏,這也必定成為我大唐將來的一大難題。若是吐蕃堅壁清野,對大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而依照騎兵的機動性來看,我們的戰爭,將會很辛苦。”
李道宗說話的時候,並沒有將開始的空中補給考慮進去,他是優秀的軍事家,既然皇上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他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
李治點頭道:“江夏王說的很中肯,這場仗可不想高句麗那樣好大,而且奇兵不可多用,吐蕃如今警惕性很高,用奇的可能性不大。朕如今隻是在考慮,如果硬碰硬,我大唐有幾分勝算,又能用多長時間。”
眾人一時無聲,誰也不敢枉下定論。
“吳王,你說呢?”
終於,李治將眼光轉向了李恪,隨之,眾人也都看著這個沉默不語的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