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交際贏得機會
有研究表明: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隻隔著四個人,不管你和對方身處何處,哪個國家,哪類人種,何種膚色。不用驚奇,你和布什或拉登之間也隻有四個人,而且構成這個奇妙六人鏈中的第二個人,竟是你認識的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大學同學,更可能是辦公室裏每天幫你抹桌子做清潔的阿姨……仔細想想,通過做清潔的阿姨的人際網竟可以讓你聯係到布什,這是不是很奇妙?
機遇和貴人是在適當時候出現的適當的人、事、物的組合體。我們無法控製這種完美的巧合何時出現,惟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控製自己的人脈來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
人際網好比一個八腳章魚,每一個八腳章魚在每一天每一分裏都在不停地集合、交錯著,隻是我們自己常常不自知、不在意,常常和貴人擦身而過!不要隻看著人脈中的顯貴,太看重顯貴而忽視其他更多的普通人。在適當的時機,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扭轉乾坤,成為你的大貴人!但也要注意,毫無誠意的點頭之交等於零,人脈需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人際資源,按其重要性來看,第一是同學資源。現在社會上同學會很盛行,僅北京大學,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不下幾十個,據說其中有一個由金融投資家進修班學員組成的同學會,僅有200餘人,控製的資金卻高達1200個億,殊為驚人。與同學相似的,是戰友;可以與同學和戰友相提並論的,是同鄉。
第二是職業資源。對創業者來說,效用最明顯首推職業資源。所謂職業資源,即創業者在創業之前,為他人工作時所建立的各種資源,主要包括項目資源和人際資源。充分利用職業資源,從職業資源入手創業,符合創業活動“不熟不做”的教條。尤其是在國內目前還沒有像美國或歐洲國家一樣普遍認同和執行“競業避止”法則的情況下,選擇從職業資源入手進行創業,已經成為了許多人創業成功的捷徑和法寶。
第三是朋友資源。朋友應該是一個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一個創業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尤如資本金,對創業者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乃是至理名言。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隻有死路一條。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成功的人也不例外,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看一人的品質如何,隻要看他身邊的朋友就行了。”也就是說,如果你身邊的都是鳳凰,你就很有可能也是鳳凰;如果你的身邊聚著豬朋狗友,別人又如何相信你是一條龍呢?
有人講30歲以前靠專業賺錢,30歲以後靠人脈賺錢,可見人脈的重要。在前程無憂近日所做的一次“職場處處皆貴人”的調查中顯示,良好的人脈關係對職業生涯發展影響甚深。在關於哪類因素對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調查問題中,“個人能力”被公認為第一要素;其次是“機遇”,有30.77%的受訪者認為“機遇”起決定性作用;人脈關係的因素被排在第三位,有17.35%的受訪者感受到人脈的重要性。
提起吳榳華,人們都說他是朋友助造的千萬富翁。他現在的個人身份是:上海香港商會理事兼公共事務副會長、香港體育會會長、上海市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上海利苑金閣餐飲有限公司董事、上海威順康樂體育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個人財富目前已超過1000萬元。他直言有“兩三千個朋友”,住院時有上百個人前來探望,生日宴會上有三四百個朋友前來參加。
他的交際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和財富。
例證上海香港商會的一位副會長的朋友由於工作調離上海,推薦吳榳華成了香港商會的副會長。
吳榳華是1993年來上海的。之前,吳榳華在來上海第一年是擔任一家珠寶公司的總經理,負責在上海籌建業務,開設零售店。這份工是他香港的朋友推薦過來的。
利用在同一個商廈辦公的便利,吳榳華逐漸認識了他來上海的第一批朋友。這些朋友中,做各種各樣的生意的,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香港人。在這些香港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上海香港商會。後來香港商會的一位副會長的朋友由於工作調離上海,推薦吳榳華成了香港商會的副會長。而利用香港商會這個平台,吳榳華又認識了一大批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據記者了解,在上海工作的香港人超過幾萬人。
之後不久,吳榳華辭去了珠寶公司的職務,一家美資煙草公司請他擔任上海的首席代表。當時吳榳華手下隻有2個人。推廣、調研、製定策略,他都親自參與,把一小塊市場拓展到江蘇、浙江等整個華東地區。
“在煙草公司做首席代表的這幾年裏,是我朋友發展最多、最快的時候。”吳榳華回憶道。為了擴展市場,公司允許吳榳華報銷每個月和客戶吃飯等交際費用。“那個時候,經常請朋友去吃飯,基本一個月要花費好幾萬元,一年下來一百萬元左右。而且由於是大公司,可以認識到了很多體麵的人。這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認識很多朋友。”
直到集團被收購,公司將他派駐其他地區,他才猛然發現,他已經離不開上海了。他的絕大部分朋友都在上海,他覺得離開上海,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人脈將浪費了。於是,他決定離開煙草公司。
例證二1999年,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投資房地產。他通過一些朋友內部購買打折房或在開盤前提前購買,最多時手上有十幾套房產。去年,在房地產行業朋友的建議下陸續把房產變現,收益頗豐。
在1999年和2000年的時候,吳榳華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投資房地產。當時上海的房地產開始火熱起來,很多樓盤都開始出現排隊買房的盛況。而有時候即使排隊了也不一定買到房。“我通過一些朋友,可以很容易買到房子,而且還是打折的。”吳榳華說,“沒有朋友,我不可能拿到房型這麼好的房子,而且有時候折扣很高。有些樓盤還沒有開盤,朋友就已經給我把房子留好了。”
例證三,朋友是餐館最好的推動力。2004年12月,有一個朋友告訴吳榳華,有一家餐廳位置很好,位於襄陽路和淮海路的東湖路上,但是由於經營問題,生意一直不是很好。這個朋友知道吳榳華人緣好,認識的人很多,把吳榳華介紹給了他的朋友——這家餐館的老總。這家餐館的老總在這個朋友的推薦下,聘請吳榳華負責餐館的全權管理,作為回報,吳榳華可以從營業額中提成。
到2005年1月底,在吳榳華接手餐館一個月後,餐館的營業額就成倍增長。當月僅吳榳華朋友的營業額就達到了20多萬元。“很多時候,都是朋友知道我在這邊管理,過來捧場的。”吳榳華說。
原來,在吳榳華接受餐館的管理後,把自己的印有這家餐廳職位的名片和一些餐館的打折卡、貴賓卡、免費的點心券等郵寄給自己“名片庫”的那些朋友。或者打電話給一些朋友,告訴自己現在的工作。這些朋友都紛紛過來捧場,有來同學聚會的,有來員工聚餐的……而且吳榳華還通過一些媒體的朋友,做一些廣告,收效也很好。
由於自小就喜歡體育運動,吳榳華參加過許多體育培訓班。還拿到國風帆教練資格,並開班教過人。另外受父親的影響,吳榳華的父親曾經是香港東方體育會的會長、東方足球隊的領隊。所以,在香港商會的時候,吳榳華組織了足球隊等體育活動,加深商會成員的感情。這期間,吳榳華有了創辦一個體育會的想法。吳榳華說:“那個時候,我來上海也有5、6年了,對上海也比較熟悉,知道來上海的香港人都很忙碌,又沒有合適的團隊做做運動,休閑。”1997年吳榳華創辦了香港體育會並擔任會長。這是一個自發的群體性體育組織,最初才20多個成員。為了運動的時候開心一點,大家湊在一起。漸漸地,大家在玩的同時成為了好朋友,有些自然就成了生意上的夥伴。朋友帶朋友,這個圈子越來越大,作為會長的吳榳華,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經營這項事業,也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朋友。
我們不光是在一起體育鍛煉,玩的過程中也促成了信息的交流。“吳榳華說,”這幾年來,我們已經發展到了200多個會員。這些人幾乎每個人的名字我都叫的出。”即使在大家都很忙的情況下,吳榳華組織大家活動的時候,每次都有五六十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