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幸運的人擁有好心態(二)(2 / 3)

曼德拉出獄以後,不顧年過七旬的高齡,遍訪世界各大洲的數十個國家(地區)。為促使南非政府與非國大達成和解,他先是呼籲國際社會保持對南非的製裁壓力,繼續支持非國大,對南非的政治暴力進行國際調解,並四處為非國大爭取巨額資助。在他的積極努力下,1992年,聯合國派特使率團赴南非就暴力衝突事件進行考察和調解,國際社會開始介入南非政治解決過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都宣布對南非提供貸款。由於他在廢除種族隔離製度、促進種族和解鬥爭中的突出貢獻,曼德拉在國內外的威望和影響日益上升。1993年,在他出獄的第三年,他又與當時的藹克勒克總統一起獲得諾貝爾國際和平獎。

後阿裏曼德拉競選成功,出任了南非曆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他上任剛剛5天,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就放出消息,說曼德拉私下曾經暗示,他打算在兩年之內辭去總統的職務。雖然曼德拉立即做出反應,聲明這純屬謠言,但這件事情本身已經提示人們擺在新總統麵前的道路並不平坦。貧困、饑餓、失業,許多人缺少文化,住房緊缺等等問題困擾著剛就任的曼德拉。如何團結一切積極的力量,包括白人、以及黑人中與國大黨存在政治分歧的因卡塔自由黨人,還有各色人種,對於這個有著4000萬人口,多種族構成的國家來說,的確不是一件易事。但是76歲的曼德拉並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地麵對困境。他為了爭取種族平等進行了長期艱苦卓越的鬥爭,他以令人驚奇的充沛精力,積極的工作態度開展工作。

選擇幸運:

曼德拉的傳奇經曆進一步向我們展示了人隻要不放棄希望,無論經受多麼大的挫折與打擊,永遠帶著希望上路,幸運的天平一定會降臨的。所以不要被暫時的失意所嚇倒,滿懷希望地麵對我們的生活吧!

幸運的人懂得自我激勵

1991年,一個名叫Campbe11的女子徒步穿越非洲,不但戰勝了森林和沙漠,更通過了400英裏的曠地。當有人問她為什麼能做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壯舉時,她回答說:“因為我說過我能。”問她向誰說過這句話,她的回答是:“向自己說過。”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選擇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這種抉擇可能給我們帶來激勵,也有可能阻滯我們前進。不要讓你的心態使你成為一個失敗者。

在位於北京大學附近的百度總部,李彥宏追憶人生點滴——人們隻看到百度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百度。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一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沉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並且我告訴自己我能行!”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李彥宏出國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一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麵談時,由於較心急,談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他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一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係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一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裏,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淩晨兩點。在這裏,他經曆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曆。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裏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鬆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矽穀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一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一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板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裏,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係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穀著名搜索引擎公司(搜信)公司。在矽穀,李彥宏親見了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穀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裏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穀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百度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隻是麵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穀,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百度打下堅實的根基。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