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幸運的人懂得幸運的法則(三)(2 / 3)

選擇幸運:

而麵對今日瞬息萬變的市場,宗慶後務實、踏實卻不變。宗慶後率領娃哈哈的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靠的就是他的那種務實的精神,一點一滴的做大做好,幸運需要實實在在地積累。

目標促成幸運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相傳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格馬利翁。他酷愛藝術,在雕塑方麵頗有造詣。有一次,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尊美麗漂亮動人的女神像,夢想她能成為自己的妻子,於是整天含情脈脈地注視雕像,天長日久,最後他的癡心終於感動了上帝,竟然讓女神像複活了,做了這位王子的妻子。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潛力是巨大的,隻要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並孜孜不倦地努力實施,就一定會達到希望的彼岸。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夢想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成就一番偉業,為家庭、社會盡一份自己的責任,貢獻一分熱誠。有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有沒有理想,就會對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奮鬥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是對自己生命的再創造。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是圍繞著他自己設定的目標展開的。

卡耐基曾對世界上一萬個不同種族、年齡與性別的人進行過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結果發現: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10%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27%的人,完全沒有目標。3%有長期清晰目標的人,多年來幾乎都不曾改變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上層。10%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短期目標不斷地被達成,生活質量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目標模糊的人,他們大都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完全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從不曾為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過,生活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

卡耐基的結論令我們震驚。原來,傑出人士與平庸之輩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人生的目標!這使我們想到一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麵拉東西,驢子在屋裏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淩峰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歎道:“你有多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是一個簡潔的寓言故事,但我們從中卻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質。研究表明,芸芸眾生中,真正的天才與白癡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這些人在走過漫長的人生之路後,有的功蓋天下,有的卻碌碌無為。

史蒂芬·史匹柏是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在三十六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他是怎麼能在這樣年輕的年紀裏就有此等成就?這與他明確地奮鬥目標是分不開的。

史匹柏在十二、三歲時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在他十七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球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後,當場他就決定要怎麼做。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史匹柏可不一樣,他有個性,他知道他要什麼。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作法。

於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事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裏的工作人員。當天他故意地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等字。然後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觀察並發展出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敏銳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