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得好:“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後悔時,卻隻能摸到它的禿頭了。或者說它先給你一個可以抓的瓶頸,你不及時抓住,再得到的卻是抓不住的瓶身了。”因而有時候,人就應該少考慮一些不必要的東西,而要立即行動。
可以這麼說,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目標和夢想,都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然而,很多人卻不知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一方麵是擔心失敗,另一方麵是想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出現。但是,最好的時機沒等到,反而將最好的時機給錯過了。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對於一些事而言,及時做出決定並為之付出行動才能使機遇不與自己失之交臂。
日本三失公司的董事長飯山滋郎在發跡前,不過是個專門生產超長和超短鉛筆的鉛筆商,由於生意不好,他十分煩惱。一天,飯山滋郎走進一家冰淇淋後,聽見店老板在向顧客訴苦:“冰淇淋又要漲價了!原因是盛冰淇淋用的紙杯越來越貴,可是紙杯的質量越來越差。”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飯山目光一閃,心裏想:紙杯貴,何不用別的東西代替。自己身邊有的是木材,還有機器,幹嘛不用木片去代替它呢?木片既便宜又簡單。
飯山滋郎立刻返回家中,開動機器,很快就造出了盛冰淇淋的木片和竹簽。在製作過程中,飯山考慮到冰淇淋的最大買主是兒童和年輕人,於是極力把木片和竹簽造得小巧玲瓏,美觀可愛。這樣,飯山滋郎的產品一投放到市場上,立即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另外由於其成本低,很快取代了紙杯裝冰淇淋,在市場上流行起來。僅僅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使飯山滋郎賺了好幾億日元。
想法如果沒有行動的支撐,隻能是一個想法,而不能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東西;而一個人如果不能及時行動,那麼同樣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同一條河流不能流兩次,不能把握現在意味著錯過現在,對一些事情猶豫不決意味著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事情。因而,在生活中,一個人在麵對一些自己認定的事情的時候,就應該當機立斷,不應讓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幹擾自己的行動。
選擇幸運:
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是人們陰險的仇敵,在它還沒有得到傷害你、破壞你的力量之前,你就要即刻將這一敵人置於死地。不要再等待再猶豫,絕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應該開始。要逼迫自己訓練一種遇事果斷堅定的能力、遇事迅速決策的能力。
幸運的人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前不久,筆者應邀參加了一個同學聚會。大學畢業十幾年後,人到中年,都各自安定了下來,同學聚會也多了起來。而這次聚會規模最大,我們這幾屆的同學,到會者有100多人。當年同窗好友,上鋪下鋪,沒什麼大的區別。最多你家境好些多吃兩頓“小炒”;他學習成績好些,老師讓他當個班幹部。可十幾年的光陰過去,如今的差別就很大了:高我兩屆的一位同學剛當選為某市的副市長;高我一屆的一位同學旗下有一家上市公司;我同班的一位同學已有近千萬的身家,功成身退,早早地過著半退休的生活……
同學聚會的到會者,要麼是重感情的;要麼是自我感覺混得不錯的,還有一些自我感覺不好的就少有音信了。大家當年都差不多,今天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固然有運氣、機會等等偶然因素,但有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呢?
大家都沒閑著,可他在忙什麼,你又在忙什麼?
美國有家調查機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跟蹤調查。他們在一所著名大學的畢業生中選取了40個人,其中20個有明確的事業目標,決心一畢業就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而另外20個則沒有明確的目標,決定先找份工作,賺了錢再說。結果,20年後,前20名學生中有18個成了百萬富翁,後20個學生中僅有1個成為百萬富翁。
主要的差別就在這裏。有的人從頭至尾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為成就一番事業而奮鬥,而有的人身不由己,隨波逐流,每日忙碌都隻是為了生存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些而已。大家一樣的辛苦忙碌,誰也沒閑著,甚至你比他還忙還累,可收獲卻大不相同。
目標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如何選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解決下麵四個問題:
1.我喜歡幹什麼?
2.我適合幹什麼?
3.我想幹成什麼?
4.我現在忙(幹)什麼?
第一個問題是要找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第二個問題是分析自己的性格傾向和能力特長,第三個問題則是對自己一生事業的定位,第四個問題是要使自己立足於目前的現實條件,將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相結合,積極行動起來,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創造理想的條件。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可能上述四個問題的答案都一致,甚至在剛參加工作的一段時間內,還不能就每個問題都給出明確的答案。或者使由於對自己不夠了解,或者是因各種客觀條件的局限,從事著與自己誌趣相去甚遠的工作,也有可能在不斷地跳槽,尋找著新的機會。這些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不正常的是:他壓根兒就沒這樣思考過。隻是像一隻沒頭的蒼蠅一樣,隨意地飛來飛去,或是急功近利,經常為了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而改變自己的前進方向。
還有些人有人生方向、目標,卻不切實際,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發展趨勢,沒有將自己的方向目標與社會的主流趨勢結合起來。置身於哪個行業很關鍵,總不能人家在主旋律中高歌猛進,你在夕陽產業中垂死掙紮吧?否則同樣是忙碌,結果又會不同。如我們同學中發展得不錯的,要麼是很早投入證券金融,要麼置身於高新技術行業和房地產行業,他們每天忙碌的都是成千上萬的大生意。而另外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同學,每天關心的無外乎柴米油鹽、領導的臉色或出沒於文山會海……
有句成語叫做“碌碌無為”,這個詞恐怕沒幾個人能真正理解了它的意義?碌碌,忙得不可開交,但卻是“無為”。很多時候我們恐怕都沒有把什麼叫做“忙”真正的定義清楚。忙是什麼呢?忙應該是在特定的時間段中朝著特定的目標進行連續不斷的努力的生存狀態。忙碌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實,讓我們回憶起來覺得自己對得起時間對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隻是為了不閑著去忙,隻是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麼無非是自己欺騙自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