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總選擇更有利的因素
假設你參加了一個電視競猜節目。你成了最後的勝利者,而且有機會贏得一輛跑車。但麵對最後的選擇,你必須要與“幸運”賭一次。你的前麵有三扇關著的門,你隻要打開其中一扇門,就可以開走你心儀已久的跑車,而主持人卻告訴你機會隻有一次,其餘兩扇門後麵都各隻有一輛自行車。
你按照主持人的規定,選擇了一扇門,這時卻出現了令人頭痛的問題。為了讓節目更有懸念,主持人打開了另一門了,當然那扇門後麵肯定不是跑車。然後他又問你是更換選擇還是堅持你最初的選擇。
現在麵臨選擇的關鍵時刻,你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嗎?還是堅持最初的選擇?
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
這是美國NBC電視台的著名電視競猜節目主持人蒙蒂·霍爾,向那些“幸運”的人提出的問題。這個節目長期吸引著觀眾的目光,其間有很多人正如你一樣麵臨抉擇,而且大部分人都回答不會改變選擇。後來采訪他們的時候才了解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更換了選擇,幸運沒有了多麼可惜呀!”
那麼,當你麵對這個問題時,你會改變選擇還是堅持原來的選擇呢?大部分人都認為“更換了最初的選擇,如果從最初選擇的門裏開出了跑車豈不令人惋惜!”值得肯定的是,人們的想法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蒙蒂·霍爾的問題也許看上去就像在期待“偶然”,但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是可以創造出幸運的。如果你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應該勇敢的改變選擇,這樣你猜中漂亮跑車的概率會增加2倍。我們先算算你堅持最初選擇的時候,得到跑車的概率:如果跑車真的在那扇門後麵,那麼剛開始跑車就應該在那裏,所以你猜中的概率是三分之一。
到了後來更換選擇的話,你選中的概率就會變成三分之二。那是因為主持人已經讓你知道了哪一扇門後麵沒有跑車,因此那扇被主持人打開了的門所擁有的三分之一概率,便轉移到了另外一扇門中。
如果主持人任意開一扇門,那麼剩下的兩扇門後麵有跑車的概率各自是二分之一。
也就是說:除了你選擇的那扇門外,其餘兩扇門中,主持人開了沒有跑車的門的話,最初的概率還是三分之一,而另一扇沒有被開啟的門後有跑車的概率卻是三分之二。
為了幫助你理解,我們可以想象有100扇門。如果你選擇了其中的一扇門,而主持人會打開其餘的98扇門,隻留下一扇門。他還是會問你:“還要更換選擇嗎?”如果你還是堅持最初的選擇,那麼你選中的概率是一百分之一,更換選擇則是百分之九十九。
這就是差異所在。如果主持人先打開98扇門後,再讓你在其餘的兩扇門中去選擇,那麼你選中的概率將是50%。但在你已經先選好一扇門之後,主持人再打開其餘門後沒有跑車的98扇門,隻留下一扇門,那麼剩下的那扇門選中跑車的概率是99%;而你最初選擇的那扇門後有跑車的概率肯定是1%。
主持人先任意開一扇門和有意圖地打開沒有跑車的那扇門,情況肯定是不同的。
關於蒙蒂·霍爾的故事,令研究人類心理學的人不可思議的是,有超過90%的人們都不願意更換最初的選擇。——他們被自己“更換選擇後如果運氣飛走了,豈不是很可惜”這樣的想法所支配著。
這一點可以說明很多人麵臨變化的時刻都會感到畏懼。麵臨變化的瞬間,應該充分考慮和衡量得與失,從而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行合理的判斷、選擇。但絕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怕失去什麼,從而丟失了利用變化的機會。到了後來他們就會埋怨說:“如果當時我改變了選擇,那麼見在我就……”這樣的事情並不一定隻發生在別人身上,也許你或我也會有類似的埋怨。
幸運就是這樣。人生是選擇的延續,就像二選一那樣,依靠運氣進行選擇或者進行溝通,但有時候也會存在更有利的方法。
這個更有利的方法就是:麵對變化的瞬間,進行理智的觀察、判斷、分析,然後果斷的更換最初的選擇,選擇一個更有利的因素,這樣一來,你的幸運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所以說,固守於一個選擇的人和希望選擇更有利因素的人,是有差別的。通常情況下,能理智地選擇更有利因素的人,往往就是最幸運的人。
選擇幸運:
90%的人都會被他們“更換了選擇,如果運氣飛走了,那是多麼可惜呀”的想法所支配著。遺憾的是,許多人就是因為自己的保守,丟失了利用變化做出更有利選擇的機會。
幸運的人能把握好抉擇的時機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迷倒了多少女人。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寫下來,最後發現,好壞均等,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抉擇。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隻是徒增了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麵臨無法取舍的抉擇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他心想: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子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他,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而後兩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隻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孔子說過,人應該三思而後行。一個人在做某個決定的時候,喜歡權衡一下事物的利弊,以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太瞻前顧後,則隻會讓機遇白白流失掉。正如上述的哲學家,本來雙方都很中意,可以結合成為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因為哲學家過於猶豫,把握不住抉擇的時機,結果換來一場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