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2 / 3)

76.輕信“場麵話”

錢平在一家國企任職,十幾年沒有升遷,於是就想跳槽。他通過朋友牽線,拜訪一位自己意向單位的負責人事調動的主管,希望能調到別的單位,因為他知道那個單位有一個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資格。那位主管表現得非常熱情,並且當麵應允,拍胸脯說:“你既然符合條件,又是我朋友介紹來的,我一定會幫忙的,放心,你的調動的事包給我了,沒問題!”

錢平高高興興地回去等消息,誰知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一點消息也沒有。打電話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開會”;問朋友,朋友告訴他,那個位子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氣憤地問朋友:“那他又為什麼對我拍胸脯說沒有問題?這不是耍人玩嗎?”他的朋友也尷尬地不知如何回答錢平的責問才好。

深入分析:

事實上,那位主管隻不過說了一些應一時之景的“場麵話”,而錢平卻天真地相信了這些話,並開始守株待兔起來。在人性叢林裏,人往往會呈現他的多麵性,善與惡會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麵貌出現。本性屬“惡”的人,在某些狀況之下也會以“善”出現;本性屬“善”的人,也會因為某些狀況的引動,催化而出現“惡”的作為。而何時何地出現“善”與“惡”,甚至人自己也無法預測及掌握。所以,當萍水相逢之人在你麵前做出許諾時,不能被這一時的“善”意所衝昏了頭腦,應保持理智,讓自己回到真實的生活軌道上來。

正確做法:

在某個聚會場合,羅森與某大學同窗意外相逢,這個同學經商頗有成就,羅森正想搞個項目,經商者興致勃勃,問之又問,然後煞有介事地表示:“好,好,這點投資我包下了。你快寫個可行性報告。”於是羅森忙碌數日,又是寫,又是思考,又是打印,再約同窗,多次追問,對方似乎對那晚談話記不甚清,並蹙眉說“公司業務忙,投資已另有去向”雲雲。、羅森見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便明白那麼對方所說的隻是“場麵話”了。於是就不再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在他身上了。相反,如果羅森過於相信朋友的“場麵話”,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肯定會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失去與他人合作機會。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在很多場合觀察到很多場麵話的存在:去別人家做客,稱讚菜肴的精美、豐盛可口,並看實際情況,稱讚主人的室內布置,小孩的乖巧聰明;赴宴時,要稱讚主人選擇的餐廳和菜色;參加酒會,要稱讚酒會的成功,以及你如何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參加會議,如有機會發言,要稱讚會議準備得周詳;參加婚禮,除了菜色之外,稱讚新郎新娘的“郎才女貌”

但是,對有些場麵話,不可輕易相信。對於拍胸脯答應的“場麵話”,你隻能保留態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隻有“姑且信之”,因為人情難測,事情的變化也很難預測,你既然測不出別人的真心,就隻好抱持最壞的打算,先不要相信。

在人際交往中,出於禮貌,人們會對你說一些稱讚或恭維的“場麵話”,對此你尤其要保持你的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因別人一兩句話好話就樂昏了頭,那樣隻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反而可看出對方讚美你的真實目的如何。

在社交場合,我們要學會說點場麵話,給別人一點甜頭,但萬不可輕信別人的一時之言,輕信別人的場麵話,有時不隻是一種天真,更是一種愚鈍。

77.不能坦率承認“我不知道”

有一個“從三到萬”的故事在明清人的筆記中重複出現了多次,尖銳地諷刺了那種不能老實地承認“我不知道”的人。這個故事說是的從前一個財主請了個教書先生教他的兒子,教書先生先是教學生學寫“一”字,學生很快學會了,又教“二”字,學生又學會了,第三天先生想教“三字”,學生就說:先生,三字是不是就是三畫?先生說:對了,你真聰明!學生想寫字這玩藝兒也太簡單了,不過一字是畫一畫,二字是畫兩畫,三字是三畫而已,於是他便宣布:我學會了,不用先生教了。財主當然高興,就辭去了教書先生。豈知一天其父要請一個姓萬親友的吃酒,於是令兒子寫一封請柬,兒子躲在書房裏半天也不出來,問他寫好了麼?兒子恚恚地回答:“爸爸,你這客人姓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姓萬?從早上到現在,我才畫了五百畫!”這個財主的兒子,自己明明不知道“萬”字的寫法,還不承認,因而鬧了笑話。

深入分析:

我們都知道:人非聖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之要,行政之本,就在於能夠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不來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要能夠老老實實地承認“我不知道”,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生”而知之。時下有些“專家”、“學者”,總喜歡對一些自己並不專業的事情發言,不顧後果地亂說一通。結果是“專家意見”並不“專業”,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雲,有些“專家”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因此降低。與此相對照,讓人更覺得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丁肇中“三問三不知”,對於學人來說十分可貴,令人聽後深受啟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在眾人麵前勇於承認“我不知道”的坦然與誠實,不僅是屬於科學家、藝術家和領導幹部應該具有的品質,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處世準則。

正確做法:

有一位學問高深的老教授,會講五種語言,語彙豐富,記憶力過人,而且還經常有機會去世界各地旅行,可以稱得上見多識廣。然而,與他接觸的人從來沒聽到他賣弄自己的學識或對自己沒有深入了解的事假稱通曉,他從不回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得出一個大致的答案,而是建議去查閱有關資料,大量占有資料,進行縝密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老教授的這種誠實,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