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過於固執己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一個較為固執己見的人。他本人智商較高,正因為智商高,導致他不善於利用外腦,不相信任何人,固執己見,最後以累死告終,可謂悲哀。每次重大政治軍事決策,從不開會研究,劉備一切依靠諸葛亮,而諸葛亮則是自己定好計策,布置任務的會議上都不明說,而是讓張飛、趙雲等受命者附耳過來,如此這般,或是給簡貼,到什麼時候折看,照此辦理。久而久之,下麵人誰也不動腦筋,隻是聽命行事。反觀曹操、孫權,在這方麵都比劉備、諸葛亮高明,猶其是曹操,連諸葛亮也不得佩服其“智計殊絕於人”。即使這樣,曹操在每次重大決策前,都要召集部下開會研究,集眾家之長,每當他認為意見正確即拍板決定,還要對出主意者大加讚賞,尊重部下意見的做法,大大激發了部下爭勝之心,使人人殫精竭慮,為其出謀劃策。也使人才聞風而至,曹操、孫權手下都是猛將如雲,謀士如林,而蜀國,戰將僅關、張、趙、馬、黃、魏,謀士連一個像樣的都沒有,蜀國安得不敗!
深入分析:
固執是一種偏執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不接受批評、易衝動和詭辯,缺乏幽默感等特點。固執的人常常發生與朋友分手、與戀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緒,因而可以說,固執是人際交往的大敵。
如果說自信是促進人際交往的一大優勢,那麼固執則是妨礙正常人際交往的一個阻力。固執己見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隻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同時,還會有一種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為自己處處都比別人高明,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淩駕於他人之上。
固執己見之所以會成為人際交往的一個障礙,是由於它使人不能理智地評價自我,當然也就不能客觀公正地去評價別人,更無法贏得別人的理解和信任。
另一方麵,過於自信而固執己見的人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這種做法勢必會造成別人的心理反感,從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心理對抗”。
固執己見的人通常免不了與他人發生爭執,從而影響到與他人的思想交流和融洽相處。過於固執就無法與人順暢地溝通,這會使你處於孤立無援、舉目無友的境地,最終會導致你對自己能力的懷疑,甚至動搖、喪失自信。
正確做法:
晉國元帥欒書是一個很能聽進別人意見的人。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它為了防禦楚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而退。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占楚國的蔡地。
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中軍佐”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欒書元帥覺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對此,《左傳》稱讚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
事實勝於雄辯,固執己見,強出頭者必然受到社會的重擊。個人修養和平時所交往的對象是固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常與個人修養好,善於應酬周旋、靈活性強或虛心隨和的人交往會改變或減弱本人的固執程度;而固執的人與固執的人交往,會促使雙方更加固執。
首先,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禮的言語和行為,加強自我調控,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其次,要提高個人修養,豐富知識,從教條和陳規陋習之中解脫出來。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學習他人的智慧。不要過於欣賞自己的成績,談論別人的不足,要樂於接受新知識、新事物,不要去計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三,要克服虛榮心。人無完人,這是客觀事實,用不著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曆史是一麵鏡子。齊威王如果不能從善如流,聽取淳於髡和鄒忌的進言,哪會有勵精圖治之舉,怎會取得戰勝於朝廷的效果?唐太宗如果不能從善如流,聽取魏征之諫,哪會有“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假如當初商紂王能從善如流,聽取比幹王叔和聞太師的忠言,怎麼會落個國亡自焚的下場呢?假如楚懷王能從善如流,虛心聽取屈原的忠言,怎麼會落個客死於秦、為天下笑的下場呢?
再看曆史上有名的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前雖有斑斑劣跡,被李宗吾先生斥為“臉厚心黑”,但他成功了,滅楚建漢,登上了天子寶座。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能“從善如流”。鴻門宴前,他聽取樊噲之言,籍吏民,封府庫,忍痛離開鹹陽,以觀形勢之變;鴻門宴時,納張良之言,籠絡項伯,抽身而退;鴻門宴後,聽取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與劉邦相反,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時如能聽範增之言,斬殺劉邦,曆史將會重寫;但他剛愎自用,錯失良機,放虎歸山,留下了後患;乃至兵敗烏江,長歎自刎。劉邦和項羽,一是連父親、子女都不顧惜的小人,得意時高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一是破釜沉舟之真正英雄,但卻在末路低吟: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曆史之鑒:從善如流,有過則改者,昌;固執己見,不聽人言者,亡。
63.過於追求完美
在遠方的一個城市裏,來了一個老人。
這老人一看便知是來自遠地的旅人,他背著一個破舊不堪的包袱,他的臉上布滿了風霜,他的鞋子因為長期的行走,破了好幾個洞。
老人的外表雖然狼狽,卻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不論是行走或躺臥,他總是仔細而專注地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
老人的外貌與雙眼組合成了一個極不統一的畫麵,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們竊竊私語:這不一個普通的旅人,他一定是一個特殊的尋找者。
但是,老人到底在尋找什麼呢?
一些好奇的年輕人忍不住問他:“您究竟在尋找什麼呢?”
老人說:“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發誓要尋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娶她為妻。於是我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尋找,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女人。”
“您找了多長時間了?”一個年輕人問道。
“找了60多年了。”老人說。
“難道60多年來都沒有找到過完美的女人嗎?會不會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找到死也找不到嗎?”
“有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30年前曾經找到過。”老人斬釘截鐵地說。
“那麼,您為什麼不娶她為妻呢?”
“在30年前的一個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個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發出的非凡的光彩,就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她溫柔而善解人意,她細膩而體貼,她善良而純淨,她天真而莊嚴,她……”